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威震华夏,朱元璋为何说他有勇无谋?
更新时间:2025-04-01 03:06 浏览量:7
说起关羽,不可不提的是什么?
或许是18路诸侯讨董卓中,阵前温酒斩华雄;又或者是“过五关斩六将,千里护嫂寻刘备”;而有的人想到的是桃园三结义,以及华容道私放曹操的画面。
关羽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么完美无瑕:一方面既勇猛无双万人敌,另一方面又义薄云天智勇全。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跟演义小说是有出入的。最开始的关羽是个草根,是个杀人逃犯。甚至他连关云长的名字都是假的!据史料推断他杀了人后亡命涿郡,可能是为躲避抓捕才改名“云长”
与“桃园结义”的浪漫场景不同的是,史书仅记载刘关张亲如兄弟,同床而睡。
他没有青龙偃月刀,因为东汉根本没有这种兵器,也不是红脸长髯的“天生神将”,陈寿只说他“美须髯”,红脸形象是元代戏曲结合民间故事而设计的舞台妆。
真实的战场上的“威震华夏”比小说残酷得多,万军丛中斩颜良是真,但温酒斩华雄是假。
关羽确曾在白马之战中突袭袁军,当时为报答曹操接纳赏识的恩情,率领一支敢死队突入敌营,在多路兵马夹击之下,以死相搏取下了颜良首级。
“温酒斩华雄”家喻户晓极具戏剧效果的一幕是虚构的,杀华雄的人实际上是孙坚,陈寿记载的是大破卓军,枭首华雄!并且演义里为了增加戏剧效果把13路诸侯虚增五路,改为十八诸侯军讨董卓!
“千里走单骑”在史实中并无其事,关羽降曹确实是无奈举动。史书记载,关羽被曹操生擒后归降。曹操想要挽留他的心,才破例答应“只降汉不降曹”。
他内心仍觉得忠臣不事第二主,最终选择回归刘备,在斩杀颜良报答曹公以后,马上就写了辞职信离开,曹操知道后命令属下:各为其主,不可追赶!
此中并无“过五关斩六将”之类的说法,自然也不存在带着嫂嫂连夜出走的情景。被后世黑帮崇拜的江湖中人不能欺辱大嫂也就是民间说法而已。
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单刀赴会是鲁肃的舞台,史实中的“单刀会”主角是鲁肃。他带兵与关羽对峙,凭借外交智慧化解危机,而非小说里关羽一人震慑东吴群臣。
乞丐皇帝朱元璋曾对他做出评价:关羽素有“万人敌”之称,却终究败于吕蒙之手。称其“无谋”。关羽一生战功卓赫,威震华夏,大意失荆州有着诸多复杂因素,依我之见不可简单归结为无谋。
219年关羽水淹于禁七军,靠的是雨季汉水暴涨的自然力量,而非神机妙算。《三国志》记载:“秋大雨霖霖。”恰是这一情况,方才造就了那“威震华夏”的军事奇迹。
而他最终败走麦城,性格缺陷实难脱干系。他那自傲又轻慢同僚的性格,使他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他辱骂孙权联姻使者,对东吴的轻视侮辱直接破坏了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对部下糜芳、傅士仁“骄于士大夫”的风格,导致了二人叛变。
前有曹魏虎视眈眈,后有东吴背后捅刀子、并且下属出了叛变之徒,腹背受敌之下的荆州,失守了!大结局大家想必都清楚:身死城破,宁为玉碎不愿改其色!
在唐代以前,关羽不过是武庙中平平无奇的普通名将罢了。北宋徽宗至明清时期为稳固统治,对其不断追加了多个封号。
这种神化现象的背后,实则是统治者的操弄:
他告知我们,英雄亦有瑕疵: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致命的性格弱点兼而有之。他揭示了历史书写的复杂性:成王败寇的逻辑中,失败者竟也能被重塑为神。他警示我们要警惕文化滤镜:一旦文学形象僭越历史真相,我们所崇奉的或许仅仅是臆想中的画面。《三国演义》宛如被金箔纸包裹着。撕开这层表象,真实的关羽既无青龙偃月刀,也未曾温酒斩华雄,更非完美圣人。但这个犯过罪、降过敌、败过局的复杂人物,反而让我们看到乱世中人性最真实的挣扎。
参考引用资料:
《三国志》为核心史料,另外还参考了《续资治通鉴》以及《三国演义》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