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大家之风 研讨艺术之魂 辽宁微评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集锦(四)
更新时间:2025-08-04 18:11 浏览量:1
6月16日—19日
“为人民绽放
——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
在沈阳市成功举办
不仅是一场舞蹈艺术的展示
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舞蹈艺术的种子
在沈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生根发芽
进一步延续这场艺术之旅
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舞蹈《塑骨》
● 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 演出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 编导:杨畅 麦陈玲 黄进
《塑骨》:当代舞蹈语汇下的
非遗传承与文化新生
文/梁雪纯 黄进
舞蹈作品《塑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为题材,由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创演。舞者肢体再现精细繁杂的制伞过程,撑起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之伞,体悟代代传承的匠人精神与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之韵。
《塑骨》中精妙绝伦的“以人成伞”用当代舞的语汇勾勒中国本土文化的画卷,在传统的伞和伞舞与当代舞碰撞中,《塑骨》独特的表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在中国古代的伞文化中,伞为“盖”基础形成,夏、商、周时期已出现,秦汉时期为贵族所用,汉代纸被发明后,人们用纸代替昂贵的丝帛,并在纸上涂以油脂使之更为耐用,油纸伞也逐渐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发展至今,“伞”凝聚着华夏文明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伞舞”也经历了宫廷雅乐、民间舞蹈、戏曲再到常见舞蹈道具的变迁,伞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符号,伞舞也蕴藏着文化内涵。而在《塑骨》中,编导杨畅用群舞演员的“身体”“造型”“调度”表现东方“伞”,群舞演员身体的收缩、延伸以及老艺人动作设计,都体现着现代舞体系中的核心发力、顺畅连接、地面接触等身体质感;在道具使用和舞蹈形象上,不再依靠道具的变化展现油纸伞的制作过程,而是以伞骨道具为基础载体,借由群舞演员的肢体动作流转、舞台调度的灵动变换,将一把油纸伞的诞生过程活灵活现地铺展开来。以伞为舞,却不单是撑伞而舞的舞蹈形象,伞有了生命的律动,伞在转动,人在转动,就如同制伞人赋予了油纸伞鲜活的生命。
《塑骨》舞蹈
在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碰撞基础之上,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一直是艺术工作者强调和铭记在心的议题,既要立足本土,又要与国际接轨,《塑骨》便是诠释这个问题的优秀答卷——挖掘本土文化,展现地域特色,汇集民族特性,走向国际舞台。《塑骨》是杨畅对于自己家乡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文化的挖掘,泸州分水油纸伞作为四川文化结晶,其本身蕴含着历史文化、地理特征、林地资源等多种地域特点,具有华夏审美特征的油纸伞则成了“古风”的宠儿,有影视作品用于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有作装饰和渲染环境附于建筑之上,有摄影作为装扮形成照片,油纸伞本身精致典雅引人注目,但《塑骨》表现了其精美外表之下的文化背景、油纸伞制作人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传承人代代相传守护油纸伞文化的精神,杨畅作为四川人,让泸州分水油纸伞走向更多人的视野,又在舞蹈艺术领域以舞蹈作品的形式记录和传承了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这一本土文化。
舞蹈《塑骨》
《塑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赞颂中国手艺人的传承、坚守精神,勾勒富有东方韵味的泸州分水油纸伞,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黄进说:“杨畅老师做《塑骨》,从没表现工匠的劳累和学艺的艰辛,表现的是一把油纸伞制成的过程和工匠的耐心和细心,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由此,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现代舞蹈家要追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因时而变、因人而变。
作 者 简 介
梁雪纯
四川音乐学院
2022级舞蹈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
黄进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张晓华
新时代视域下的当代舞根植于中国大地,既有历史建构及发展的印记,也有中国当下的时代背景、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追求。当代舞《远山不远》的创作就中国当代舞选材之“当代性”的传承与体现思考有三:
一、关注现实:选材之源与立意定位
当代舞的重要特点在于关照现实生活,熔铸时代精神,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远山不远》贴近现实生活中平凡的教师形象,以高度凝练、浓缩时空的艺术手法,细腻的语言表达,将这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夫妻情娓娓道来,体现作品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温度。正是紧扣“选择”“信念”作为立意支点,用最纯粹的表达礼赞教育精神,致敬那些曾经、现在和未来奉献在支教一线、平凡伟大的教师们。也映射出在和平年代下,大爱无私、舍己奉献的精神正以“平凡”姿态无处不在。
《远山不远》舞蹈
二、当代视野:情感诉求与意义追寻
《远山不远》的创作承接了中国当代舞关注“时代性”的传统,聚焦乡村教师,彰显这一群体的生命价值。情感是万舞之源,选择能触发个人情感,且能长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事件作为创作素材,是作品的立意之本。作品的创作主体都是师范院校的师生,这有利于在共同创作过程中真情实感地体会和把握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感悟、开拓舞蹈作品的更高境界,感受平凡群体的精神内核,用最朴实温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凝结成作品的超强的信念感和精神力量。既是自身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们践行育人使命,也是“思政”融入高校课堂最有力的体现,更是薪火相传的教育力量。
三、环境形塑: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远山不远》深刻把握住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人民性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此次“为人民绽放——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也生动反映了新时代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践行“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社会使命,呈现出大量真正符合时代精神与社会传播价值的优秀作品。
作 者 简 介
张晓华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编导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舞蹈《我记得》
●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 演出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 编导:涂成佳 杨琪 刘兵 杨雯
“记忆的摇椅——当舞蹈成为
对抗遗忘的温柔武器”
文/涂成佳
那把摇椅在舞台中央轻轻晃动,仿佛时间本身在呼吸。群舞作品《我记得》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题,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把家常的摇椅作为核心意象,通过摇椅与照片这两个看似平常却极具象征意义的道具,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类记忆本质的深刻探讨。在摇椅的晃动与照片的静止之间,在记忆的碎片与遗忘的洪流之间,作品不仅呈现了一个家庭的微观叙事,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共同面临的存在焦虑。当舞者们围绕着这把摇椅展开叙事,舞蹈艺术突破了单纯的身体表达,成为一种对抗遗忘的温柔武器。
《我记得》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构建起一个时空交错的记忆迷宫。摇椅在作品中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身体隐喻,它的规律摆动暗示着疾病带来的重复性动作与思维模式,而它的不稳定性则象征着患者逐渐失去的平衡感——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特别令人心碎的是,摇椅作为家庭中常见的温馨物件,在此被赋予了双重意义:它既是舒适的港湾,又是老人孤独的象征。这种道具运用的矛盾性,精准捕捉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生存困境。
《我记得》舞蹈
表演呈现上,《我记得》达到了技术与情感的完美平衡。舞者们通过精准的身体控制与摇椅的道具配合,展现出不同年龄阶段人物的典型体态——这种身体上的转变无声却有力地推进着叙事。摇椅作为核心道具的使用更是妙笔频出:它时而是曾经的陪伴,时而是暮年的依靠;时而被多位舞者共同摇晃形成视觉焦点,时而又孤零零地空置在舞台中央,成为记忆空洞的隐喻。
舞蹈《我记得》
从社会价值角度审视,《我记得》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文化干预。作品通过艺术转化,使难以言说的疾病体验变得可感可知,从而消解了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恐惧。
《我记得》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没有停留在展示遗忘的悲剧,而是通过舞蹈艺术找到了对抗遗忘的方式——用身体的记忆补充大脑的记忆,用当下的陪伴填补过去的空白。
作 者 简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