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舞蹈员因血管破裂去世!再三给高血压患者,拉响警报!
更新时间:2025-07-27 13:23 浏览量:1
一个95后的年轻舞蹈演员,猝不及防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原因竟然是血管破裂。你可能会想,二十几岁,跳舞的,身体素质不应该挺好吗?怎么说走就走了?
这事儿不是应该出现在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身上吗?问题就在这儿,高血压这玩意儿,从来不挑年龄,也不管你跳不跳舞、吃不吃素,只要你忽视它
它就敢在你最得意忘形的时候,给你来个“致命一击”。
说白了,不是高血压突然变得更厉害了,是我们太低估它了。很多人对高血压的理解,还停留在“我没头晕,我没事”,或者“我年轻,血压高点没关系”这种脑回路清奇的阶段。
可现实告诉我们:高血压不是你有没有感觉,它是你有没有“在意”。
别觉得高血压是老年人才专属的“退休病”。近几年,三十岁不到就被确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甚至连自己血压高都不知道——因为从来没测过!
更过分的是,有的明知道高,但根本不当回事,觉得“我年轻,我硬扛”。扛的后果,就是血管撑破了,脑子出血了,命没了。
我们今天就把这事儿掰开揉碎,好好唠唠。高血压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血管说破就破?年轻人也得防吗?吃药是不是就得一辈子?中老年人每天测血压,到底有没有意义?
简单粗暴地先说一句:血压高,就是血管的隐形炸弹。它不像心梗那样一来就疼得你满地打滚,它更“阴”。平时没啥症状,查体一看,哎呦,舒张压都飙到100多了。
而你还在健身房撸铁、吃烧烤喝冰可乐。
血压,其实就是血在血管里推着走的那个“力”。太高了,对血管壁的压力就像水管子水压太大,时间一长,脆弱部位就鼓包、变薄,最后“啪”一声——破了。
这就是血管破裂,尤其是脑出血最常见。不管你是舞蹈员、程序员、保安还是老板娘,血压高不管,最后都可能一个下场。
问题来了:为啥血压会高?是吃咸了吗?是太胖了?是压力大?这些都对,但不是全部。有些人天生就容易高,叫原发性高血压,占九成以上,意思就是——
找不出一个具体原因,遗传、生活习惯、情绪、作息,统统掺和进来,最后就成了“血压炸弹人”。还有一类叫继发性高血压,比如肾病、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说到这儿,是不是有点头皮发麻?别怕,咱接着掰。血压高了,最先受罪的,是血管,尤其是脑血管、冠状动脉、肾动脉这些“关键部位”。
长期高压,血管内壁受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硬、变窄、弹性差,跟老化的水管一样,轻轻一拧就裂了。再加上高血脂,血管壁上还容易堆脂肪斑块,时间长了,连血都过不去。
别以为这只是老年病,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天天坐办公室,外卖三餐、熬夜追剧、情绪爆表,能不高血压才怪。
长期吃重口味、喝酒、缺觉、焦虑,都会让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当然就上去了。
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测血压,甚至连“正常血压是多少”都不知道。来,我告诉你:收缩压低于120,舒张压低于80是理想状态。
超过130/80就已经是“非正常”,到了140/90,就是高血压的门槛。别拿“我年轻”当挡箭牌,年轻不等于免疫。
有些人觉得,血压高就吃药呗。但问题是,高血压不是感冒,吃三天就好。它是慢性病,药不能随便停。
很多人一看到血压正常了就停药,结果反弹更猛,血管受不了,直接爆了。就像你修水管,修到一半停工,它还是漏水,甚至崩塌。
再说药物,常见的降压药有好几类,比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等。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组合使用,不是“哪个药好我就吃哪个”,而是“哪个适合你”。
有些人吃了药犯困,有些人吃了脚肿,这都得靠医生调整。千万别自己盲目换药停药。
除了药物,生活方式也得跟上。第一,少盐,中国人太爱咸了,特别是酱菜、榨菜、火锅底料、酱油,都是“钠含量炸弹”。一天摄盐量最好不超过5克,差不多就是一个啤酒瓶盖那么多。
第二,控制体重,胖子更容易高血压,特别是肚子大的,内脏脂肪也多,搞得代谢紊乱。
第三,规律运动,每周至少五天快走30分钟,不要求你跑马拉松,但别窝在沙发上当“人肉靠垫”。第四,戒烟限酒,酒精会让血压飙升,香烟则加速血管老化。
还有一点很关键,情绪管理。很多人血压飙升不是因为吃多咸,而是因为气得跳脚。一吵架就头疼,一生气就暴汗
这种人要特别小心高血压危象,哪天一激动,血压飙到200,脑子一炸就没了。情绪稳定,血压才能稳。
顺便说一句,高血压跟肾功能也关系密切。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反过来肾功能差也会让血压更难控制,这就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有高血压的人,要定期查尿蛋白和肌酐,不是查着玩,是早发现早处理。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问了,那我是不是一辈子都得测血压?血压监测是高血压患者的基本功。最好每天固定时间测,早晚各一次,坐着休息五分钟再测。
家用电子血压计就可以,别非得去诊所才能测。记录下来,方便医生判断趋势。别等到头晕眼花了才想起来测血压,那时候也许已经晚了。
再强调一次:高血压不是“有感觉才严重”,它是无声杀手。年轻人也好,中老年也罢,血压一高不管,迟早出事。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写在中国高血压指南里的硬核事实。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如何识破这个“静悄悄的杀手”:
第一,定期测血压,别怕麻烦,怕的是来不及。
第二,改掉重口味、懒运动、熬夜的习惯,让血管松口气。
第三,吃药就坚持吃,让医生帮你调整,别跟自己身体较劲。
第四,管理好情绪,不让血压跟着你情绪坐过山车。
第五,查肾功能、查血脂、查心电图,不只是为了“查个放心”,而是防患于未然。
第六,别轻信偏方和所谓保健品,科学治疗才是正路。
就问一句,你上次量血压是什么时候?你知道自己血压是多少吗?你爸妈的血压控制得好吗?留言区聊聊你对高血压的认知,或者你身边有没有因为它出过事的人。
你对高血压的印象,是不是也该改改了?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血压?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202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南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