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下来的组织会扔吗?有的竟然被患者拿回了家!
更新时间:2025-07-12 21:34 浏览量:2
有时候我就很好奇,那些手术之后被医生切下去的人体组织都是怎么处理的。比如胆囊、阑尾或者息肉,最后都去了哪里呢?找了个外科医生朋友问了问才知道,这些带着身体印记的“小零件”离开手术室后,其实有着各自不同的轨迹。
有些组织会变成患者的“私人藏品”。像牙齿,不管是因为矫正、拔智齿被取下,医院都会给塑封在一个小袋子里,很多人都会选择带回家。毕竟牙齿上藏着每个人独有的特征,还可能关联着一段回忆,比如换牙时的小故事,或者矫正时的坚持。还有各种肾结石、胆结石的样子五花八门,有的像小水晶,有的像奇形怪状的石头,不少患者觉得新鲜,就想留着当纪念,算是身体曾经“奋斗过”的证明。
胎盘也常被人惦记,有人觉得吃了能帮助产后恢复,但这其实没什么科学依据。2015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经把胎盘从中药里移除了,而且咱们国家明确禁止买卖胎盘。要是胎盘检查没问题,产妇可以自己处理,但真说到要吃胎盘,不仅没好处还可能有风险。
不过,大部分被切下来的组织,第一站都是病理科。一个专门给这些组织做“体检”的地方。如果怀疑是恶性肿瘤或者有感染,就得在这里做成切片仔细检查。医生先肉眼观察这些软软的组织,挑出可能有问题的部分,泡在福尔马林里12小时防止细胞坏掉,再用蜡封起来变硬,方便切成薄片。要知道,1cm厚的组织得切2000片,才能薄到适合显微镜观察。切好的切片烘干后是白色的,还得染色才行。普通的HE染色能给细胞上色,高级点的免疫组化染色,能看出细胞里的黏液、胶原这些特殊东西。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染色后的切片,就能判断是不是恶性肿瘤,或者病灶有没有切干净。这些切片之后还会在病理科存一段时间,短则15天,长则15年。
经过病理科检查后,有些组织会成为医学研究和教学道具。尤其是那些少见的病变组织,就像一把把钥匙,能帮助医生搞明白很多未知的疾病。比如亨廷顿舞蹈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慢慢出现运动障碍、记性变差、精神异常,现在还没法治愈。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得这种病的人留下的脑组织,能弄清楚神经细胞是怎么变坏的,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有啥异常,为开发治疗方法打基础。
在医学院里,这些组织标本更是少不了。学生们围着肝癌、先天性心脏病的标本观察,能直观地看到疾病让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把书本上的抽象知识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学得更明白,以后看病也更有底气。
要是这些组织没被收藏,也没用于研究和教学,最后就会被当成医疗垃圾处理。医疗垃圾分得很细,和手术切下的组织相关的主要是病理性废物,像废弃的器官、切片后剩下的组织都算在内。处理起来规矩很多。
收集时用专用的黄色袋子或盒子装,防止漏出来污染环境;运输有专门的车,按规定路线送到暂存点,暂存点得离人多的地方和食品加工区远一些,还得防老鼠、蚊子。最后大多是高温焚烧,850℃以上的温度能把组织彻底分解,杀死病菌,减少垃圾量。烧完的渣子,没毒的就送到环保的垃圾场埋了,有毒的就得特殊处理,不能污染土地和地下水。如果组织被病菌污染了,还得先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再做后续处理。
其实,不管这些被切下的组织最终去向如何,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有的成了纪念,有的帮着诊断病情,有的推动医学进步,有的则在规范处理后回归自然。这趟从身体出发的旅程,藏着医学的严谨,也藏着生命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