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病榻上才顿悟,晚年最靠得住的不是子女,不是存款,而是….
更新时间:2025-05-02 13:41 浏览量:4
前两年,网络上曾误传著名演员李雪健去世的消息,这在普通人身上可能会引发愤怒,但老爷子对生死一向豁达。他曾在一个节目里说:“人生就像坐火车,到站了总要下车。与其盯着终点发愁,不如看看车窗外的风景。”这句话说得实在,我们每个人不都处在通往生命终点的旅途中吗?既然终点无法回避,那不如让旅途多一些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刻。
作家杨绛在《百岁感言》中写道:“暮年之趣,在于看淡。”当岁月爬上眉梢,病榻前的孝子贤孙也有困倦的时候,再多的钱财也换不来健康的身体。与其战战兢兢地数着日子,不如学会与时光和解。今天要说的三个老人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明白:到了人生的后半程,真正能靠得住的还是自己,最应该琢磨的是如何把余生的日子过得有滋味。
2019年初春,一位96岁的老太太在子女的陪伴下平静离世。她就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同门师妹、清华大学退休教师周淑珍。她在离世前两周主动停食,走得很安详。早在三年前接受采访时,她笑着说:“头一桩心愿是活得清爽;第二桩是走得利索。”这两个愿望她都实现了。75岁时,她就召集子女交代后事:“如果我病得起不了身,千万别送ICU。”孩子们听后红了眼眶,而她却翻着老相册说:“这辈子够本了,现在每天睁眼都是赚的。”
抱着这样的态度,周老师反而越活越精神。每天清晨坚持打太极,中午研究《本草纲目》泡养生茶,下午还给社区老人上诗词课。她的养生方式很独特:感冒发烧先用生姜红枣汤发汗,关节酸痛就对照穴位图自我推拿。孙子问她为何不去医院,她笑着说:“医院是治病的地方,我这是防病。”她还记有一本四季养生口诀:“春吃芽夏吃瓜,秋食果冬食根。”
她不愿搬到儿女安排的大别墅,守着自己的老房子过日子。清晨听新闻联播,中午听评书,傍晚跟着戏曲频道哼两句《贵妃醉酒》。她说:“老人养生要会当自己的郎中。”她总结出三条长寿经:第一,把身体当作土地一样养护,多晒太阳补阳气,常运动活气血,饮食应季而食;第二,手脚不能闲下来,买菜做饭擦桌子这些日常琐事就是最好的锻炼;第三,给精神找点寄托,写字画画养花种草,或者每天背一首诗,脑子越用越灵光。
另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人,是复旦大学退休教授吴明德。88岁的他曾在短视频平台直播讲解如何操办身后事。他拿出一个牛皮纸袋说:“这是我‘人生收尾指南’,连骨灰盒优惠券都准备好了。”他把抚恤金、丧葬费等手续理得清清楚楚,还制作了一本办事流程手册,方便子女日后少跑冤枉路。
他处理房产的方式也十分智慧。市区的房子卖掉后分成三份:一份装修郊区养老房,一份设立“孙辈教育基金”,还有一份作为日常开支。他说:“现在给钱叫关心,百年之后给钱叫遗产,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根据他的“人生收尾指南”,我们可以学到几条实用建议:重要证件装进防水文件袋,贴上荧光标签,附上手写说明;手机照片定期备份,云端和硬盘双存;微信收藏里的养生文章该删就删,留些全家福更有意义;准备一个“应急信封”,放好身份证复印件、常用药清单和紧急联系人卡片,放在玄关显眼处;贵重首饰别藏得太隐蔽,否则可能被误扔;提前选好遗照其实挺温馨,每年更新一次,挑一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省得亲人面对病容伤心。
还有一位抗癌斗士张大山,72岁的他在胃癌晚期完成川藏线穿越,奇迹般地病情好转。2015年查出胃癌晚期时,医生说最多活半年。儿子将货车改装成房车,带着父母踏上环游之旅。谁也没想到,这场“临终旅行”竟成了救命良药。
在路上,他学跳锅庄舞、拍摄延时摄影,甚至挑战怒江七十二拐。三个月后复查,癌细胞明显萎缩。如今的他成了抗癌明星,总结出“五不原则”:不把自己当病人、不算计还能活多久、不拒绝新鲜事物、不跟儿女较劲、不对遗憾叹气。
他学会了抖音直播,粉丝们称他为“最潮羊倌”。他说:“与其在养生讲座里找续命仙丹,不如去尝试鲜活的生活。”比如去菜场讲价、给孙子补破洞牛仔裤绣花、参加社区旅行团比体力、养只鹦鹉教它说话、翻出老情书念给老伴听。
老年生活就像泡陈年老茶——水温太烫会涩,时间不够又太淡。活通透的老人都懂得一件事:把每一天当成馈赠,而不是倒计时。前几天在公园遇见一位练书法的老爷爷,他在雪白的宣纸上写下:“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这大概就是老年智慧的精髓。
生命的最后篇章,不该是等来的休止符,而应是自主谱写的尾声。若问我晚年最该准备什么?不是冬虫夏草,也不是银行存折,而是这三样东西:一张能说“不”的嘴,一双能走远路的腿,还有一颗能装下星辰大海的心。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