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郭士星漫话山西戏曲文化之演出习俗篇
更新时间:2025-04-20 18:18 浏览量:8
演出篇
本篇主要讲述山西戏曲的演出习俗、演出场所、演出队伍及表演技艺,使观众进一步认识山西戏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以及山西人爱戏的深厚传统,进而深入体味山西戏曲枝繁叶茂的根源。
一、演出习俗
山西戏曲文化究其根源是在山西民俗文化中孕育成熟的。山西民俗为山西戏曲的成长提供了温床和摇篮,也为山西戏曲文化产品提供了特殊的市场。山西民俗培育了山西戏曲,民俗与戏曲的结合,又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爱戏如痴的热心观众。演戏、看戏形成一种在山西广大城乡广为普及的民风。
山西的演戏习俗,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 庙会戏。山西“古多好巫”“好会”、迎神赛社、酬神演出自古成风。全省一年到头,各种名目的酬神演戏活动持续不断。如,一月初三文昌庙会,二月十九观音庙会,三月初三真武庙会,三月二十八东岳庙会,四月初八奶奶庙会,五月十三关老爷庙会,六月十五城隍庙会,六月二十河神庙会,六月二十八龙王庙会,七月二十一财神庙会,九月十七三嵕庙会。山西民众,自古以农为本,而农业又与大自然的关系密切,由此人们产生了自然崇拜和对神的崇拜。当戏曲成为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后,人们就以演戏的形式,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消灾免祸,五谷丰登,岁岁平安。于是就有了各种名目的庙会,凡有庙会必请戏班演出。每次演出,或三天五天,或七天八天。小城镇一般每次只演一台戏,大城镇则每次要演两三台戏,甚至会请数台戏竞演。庙会演出时,庙门大开,锣鼓喧天,香客不绝,摊贩云集,热闹非凡。演戏,名为娱神,实为娱人。赶庙会,看大戏,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情趣。除一般庙会外,每个地区还有自己特有的庙会。据《晋祠志》记载:“五月十八日,土人致祭关圣帝君于晋祠本门之关帝庙,演剧赛会凡三日。”“九月初六日,演剧祭叔虞神。赛会之日,百货辐辏,商贾云集。岁之末一会也,且为晋祠之第一大会,遂为之盛。”旧俗,七月初二是晋祠圣母娘娘生日,届时也必请戏班演出助兴。临汾魏村与洪洞县景村,相距不过一里,而旧时各建有一座牛王庙,庙前各有一座戏台。今存临汾魏村牛王庙“广禅侯碑”,据该碑记载,当地牛王庙庙会为四月初十,至今犹存的魏村元代戏台就是为祭祀牛王爷而修建的。洪洞广胜寺下寺门前,有两条从霍泉流出的渠水,灌溉着洪洞、赵城大片土地。为了防止水害,很早以前人们就在这里盖起一座水神庙(又名明应王殿),著名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就绘在这座庙内。据元延祐元年《重修明应王殿之碑》记载,这里“每岁三月中旬八日”有庙会,届时“远而城镇,近而村落,贵者以轮蹄,下者以杖屡,挈妻子、 老羸而至者,可胜概哉!争以酒肴香纸,聊答神惠。而两渠资助乐艺牲币献礼,相与娱乐数日,极其餍饫,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此则习以为常”(石碑立于该庙正殿前)。除了固定的庙会戏外,山西还有其他各种名目的宗教性演戏活动,如修建庙宇、神像塑成,必择吉日演“开光戏”;公私因祈福禳灾酬神许愿,要演“还愿戏”;遇到天旱无雨,要演“祈雨戏”;农业丰收,要演“丰收戏”;若遇好运,要演“谢神戏”,等等。名目虽然不同,但实质都是为了娱神、娱人。名目繁多的酬神演出,成为一种全民性的习俗。晋西一座戏台有这样一副对联:“山乡庙会流水板整天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生动地描绘出当年庙会戏的演出盛况。
2. 集市戏。旧时,城镇商行为祝开市大吉,总要请戏班演出,谓之开市戏。届时,钱庄、票号、当铺,粮、油、绸缎、花成、纸张、皮麻等行,即由行会出面组织,或各行共担,或分年轮值,必邀一至数班戏班演出助兴,以求各行祖师爷保佑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同时也可借此招徕顾客,促进贸易。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为了便于乡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不少城镇开设了有固定日期的集会。这种集会,有些是同庙会结合进行的,有些则是单独举办的。每逢集会,总要请戏班“到此一乐”。届时,四乡八村的乡民,扶老携幼,前来赶集,或购物,或看戏,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按现在的话说,这种习俗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习俗,至今犹存。
3. 岁时节令戏。山西是中国岁时节令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岁时节令,民俗的历史,始于唐尧时代,比夏王朝还早。
山西的岁时节日,春季有春节、迎春节、送穷节、人节、谷神节、石头节、立春节、清明节;夏季的节日有四月初八佛诞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初六回娘家节;秋季节日有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季的节日有十月一日送寒节、回历十月一日回民开斋节,还有冬至节、腊八节、祭灶节、除夕等。在一些重大的岁时节日,特别是农闲时节,乡民们一般总要请戏班演戏,以增加节日的热闹气氛。村里唱戏,人们总要请临近的亲戚朋友前来观看,这种演戏习俗,成为人们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一种活动。山西的晋中、吕梁、上党等地区,有每年正月村村闹秧歌的传统习俗。有秧歌班的村庄自然红火热闹,没有秧歌班的村社也要请秧歌班进村演出。有时在戏台上演,有时打地摊演出。不少村社还配合有背棍、铁棍等社火活动,社火和演戏同时进行,演戏成为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火活动,源自远古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就是土地神;火,就是火神,社火就是祭祀土神和火神的一种民俗活动。山西的不少秧歌小戏,就是在闹社火的过程中,由广场表演逐步加入戏剧故事,遂成为以歌舞表演故事的戏曲剧种的。
4. 堂会戏。旧时豪门富户值升官发财、迎送贵宾、生子庆寿、婚丧嫁娶之际,重金邀请戏班至公署、私宅、宗祠或酒楼饭庄演戏,谓之堂会戏。此种演出虽然酬金高于日常演出数倍,但从下午至次日凌晨,通宵达旦演出,主家随心点戏,使演员疲于奔命,故不少名角常以拒演堂会抗争。新中国成立后,此习已革除。堂会戏,有的在厅堂演出,有的则在府邸造起的庭院戏台上演出。太谷曹家大院、孔家大院以及临汾丁村大院,至今仍保留有当年唱堂会戏的戏台。灵石王家大院至今在祠堂院中的二楼上仍保存有当年用以祭祖演出的祠堂戏台。
5. 戏园戏。戏园即今之剧场。这是一种纯属游乐习俗的营业性演出。宋代以来,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戏曲也进入了市场,于是城市里出现了供演出使用的各种“勾栏”“乐棚”,实际上就是供营业性演出使用的相对固定的剧场。明清以来,城市里的“勾栏”“乐棚”变成了“戏园”“戏馆”“戏庄”“茶园”。清光绪十八年(1892),太原第一个“茶园”在剪子巷开业;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柳巷南口便宜坊院内搭起席棚的“洪青戏园”开张;清宣统二年(1910),大水巷又建起一座“振兴茶园”,民国四年(1915)改为“承庆茶园”,后又改为“维新舞台”;民国二年(1913),大同市鼓楼西街建成了“天庆茶园”,后改为“复兴戏院”;民国五年(1916),汾阳城内建起了“集星楼戏院”,后改为“八福茶园”。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地普遍建起了设备较好的现代剧场。这些固定的营业性演出剧场的出现,为戏班的演出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