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昆曲在日本受追捧:海外觅知音,共赏“春色如许”

更新时间:2025-04-20 17:27  浏览量:4

近日,日本2025年大阪世博园开园,上海昆剧团在中国馆为海外观众带来普及讲座以及折子戏《游园》《惊梦》《小宴》《闹天宫》等,引起热烈反响。此后,上海昆剧团在日本东京接续文化展示和交流,在剧场上演三场《中日杨贵妃》,到大学演绎昆剧《牡丹亭》,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触摸”昆曲的肌理,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昆曲自600年前沐浴着姑苏烟雨生根发芽,一路经由长江及运河逐渐风靡全国,从水路的四通八达走向戏路的千变万化。在浇灌多个新剧种形成的同时,昆曲持续释放着艺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对传统经典深情的凝视之中兼顾传承与创新,走出一条活态传承之路。

如今,600岁的“百戏之祖”昆曲,可谓“满园春色”,多个剧团佳作迭出、新人辈出,观众基础深厚。近些年来,昆曲又勇敢地走出国门,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成为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使者,幽兰雅韵,香溢四海。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6年,中国昆曲演员和英国莎剧演员以中英双语联袂出演中英版《邯郸梦》,这在昆曲和莎剧历史上都是第一次;2023年,“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在法国巴黎举办;2024年8月,中国北方昆曲剧院出品的剧目《白蛇传》荣获第77届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亚洲艺术奖最佳剧作奖,实现了中国昆曲乃至中国戏曲在国际舞台上的突破;今年3月,昆曲《牡丹亭》、锡剧《白蛇传》在巴西举办的世界戏剧日庆典活动中展现魅力……

通过参加国际艺术节、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探索与国外艺术组织的合作机制以及线上平台的推广等,昆曲积极探索着中国戏曲“出海”模式,创新艺术表现形式,聚焦年轻群体传播,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跨越语言文化的隔阂,带给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近几年,中国戏曲出海步履不停。不让昆曲独美,京剧、越剧、婺剧、锡剧等呈百花竞放之姿,如浙江婺剧团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我国有300多种戏曲剧种,戏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戏曲在一场场演出、一次次交流中多角度、高层次展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收获了更多海外知音,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名片。

不过,戏曲海外传播如何从“引爆”到“长红”,在话题、认知、审美等方面与观众同频共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交流,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尝试。

昆曲《牡丹亭》多次在海外上演,被誉为“文本的演唱方式与对美的追求珠联璧合”,其超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的爱情观念引起海外观众的强烈共鸣;今年2月,青年越剧演员陈丽君在巴黎演出越剧《凤求凰》,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唱腔基础上,融入现代交响乐的配器手法,“旧曲新编”既延续了越剧艺术的DNA,又契合了国际观众的审美节奏…… 探讨这些剧目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道,我们不难发现,其关键在于对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巧妙融合。戏曲从传统中来,向前沿处行,既坚守文化根脉,又不断变革突破,拥抱现代语境的传播实践。中国戏曲正焕发青春光彩,在守正创新中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精神,吸引更多海外知音徜徉于中国戏曲园林中,共赏“春色如许”。(沙洲)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