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文化】京山民间舞蹈丰富多彩
更新时间:2025-04-17 07:39 浏览量:5
1953年,京山修建石龙水库时,在京山屈家岭现场发现了大量的远古石器、陶器等文物,被国家命名为“屈家岭文化”而闻名于世,距今约5000一4600年。中科院考古所专家张云鹏在发掘报告《京山屈家岭》(196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结论指出,“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遗物具有较多的文化特征,属于一个新的文化系统。”从京山屈家岭出土的陶响球和有关原始娱乐器具,不少学者认为与乐舞有关。京山民间舞蹈,从乐舞同源而言,亦起源于此。
京山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品种繁多。据上世纪六十年代京山文化馆民间艺术采风人员调查统计,全县中片、南片、北片等乡镇共有二十多个民间舞蹈舞种。主要是龙灯、狮子、高跷、彩莲船、蚌壳精、莲湘、推车、放水灯、腰鼓、秧歌、鲤鱼板子、鹞子翻身、硪舞、打夯舞、搬运号子舞、十二月花神、老背少、麒麟送子、采茶、抬狗老爷、赶竹马、小尼姑下山、十把扇子、十绣等。
京山民间舞蹈的音乐伴奏多以锣鼓为主。如龙灯、狮子等还加以大鼓,以渲染气氛。蚌壳精的伴奏打击乐器加以大钹,以其特殊的发音突出其舞蹈的幽默风趣,引人入胜。还有一种以锣鼓点和音乐小调巧妙穿插结合,使之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准及欣赏价值的民间舞蹈。
为了让读者和民间舞蹈爱好者便于了解,现将京山县的主要民间舞蹈予以介绍。
拉犟驴
流传于京山杨集一带,它将北方的“跑驴”和南方的“高跷”揉合在一起,表演时由武旦腰部前后装上竹制驴头驴尾,扮成少女,由武生拉绳,老旦在一旁插科打诨,表演情节简单的生活故事。整个表演都必须在高跷上进行。“犟驴”根据故事情节表演过沟、上下坡、打滚、狂奔、腾空、踩人、跃起等绝技,场面惊险,扣人心弦。演员不仅要有高超的高跷技术,还要有深厚的武功基础。1981年春节,杨集五童观村“犟驴”表演队,由民间老艺人项明伦师傅带领,在新市镇街头和京山大礼堂门前表演时,吸引数千民众围观。
鼓台舞
清末宣统年间,孙桥万群村有一拳师梁金高,将民间小调、戏曲表演程式和拳术融合在一起,创编而成。表演者由二人、四人、六人、八人以上舞蹈。表演者胸前挂扁鼓,双手握一对小鼓锤,边击鼓、边舞蹈、边唱戏,另有两人场外帮腔。
表演时,表演者开始走圆场。根据鼓点节奏变化分别表演“百花莲中开”“太公来把钓”“朝天一柱香”“白蛇来吐箭”关爷来架刀”“懒猫来洗脸”“童子拜观音”等九个程序动作。表演形式风趣,动作滑稽幽默,因表演时得筑土台,故取名“鼓台舞”。
一九八三年夏,京山文化馆民间艺术采风人员丁刚、黄天琼在孙桥万群村采集到了“鼓台舞”传承老艺人郝光宗,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收集整理,使“鼓台舞”这一民间舞蹈得以重现。
抬阁与出鞠
“抬阁与出鞠”是京山民间传统节庆、迎神等游行活动的一种演艺,在京山地区由来已久。“抬阁”即在游行时,由8一12人抬一宽2米、长3米、高1米,有栏杆的舞台,台上张灯结彩,依据不同剧目的情节,由男女演员3人化妆,作静止造型。“出鞠”是在同样舞台上,安上巧妙“机关”,一名剧中人物,似杂技演员腾立于另一人物的宝剑之端,或碗盖之上,或横笛之梢,作杂技表演,使观众惊叹叫绝。
溜老三推车
《溜老三推车》流传于京山县新市、宋河、曹武一带,内容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表演幽默、生动、热烈、自然,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溜老三推车》由三人表演,一人饰丑角溜老三,手握车把、胸挎彩带;一人饰旦角张二妹,一手扶车沿,一手舞花伞,另一人饰生角喻老四,手握纸扇,肩搭彩带做抬车状。整个舞蹈以车子为主轴,作“上坡”“下坡”“走平路"“过桥""“过河”“告别”等动作表演,乐队帮腔伴唱,把欢乐情绪推向极至。
“海马子”流传于京山县杨集孙桥一带,是京山民间的一种灯歌表演形式,用纸扎的马头、马尾绑在演员身上,边唱边做跑马动作,由五个人表演,角色是穿黄色的为刘玄德,穿红色的是关羽,穿黑色的是张飞,穿白色的是赵云,穿青色的是甘夫人。
“海马子”由古代的“竹马灯”演变而来,清乾隆年间流行,在钟祥、京山颇有影响。
“海马子”流传下来的有多种战法,分别是“帽头阵”“长沙阵”丁字阵”“金字阵”“荆州阵”“霸龙桥阵”“长板坡阵”“破曹阵”“赴宴阵”等。
“海马子”的舞蹈动作具有戏曲舞蹈的特点,表演时在“小跑步”“圆场步”中完成各种队形变换。其音乐由唱腔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主要曲调有《哟腔》、《十绣腔》、《放风筝》等。京山县文化馆音乐采风人员分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多次到京山杨集采访京山民间老艺人项明伦,其词曲部分和锣鼓伴奏音型见京山民歌《海马子》(灯歌)。
蚌壳精
“蚌壳精”又名“蚌壳舞”,在京山县城和广大乡村盛行,由于表演人数少,既可单独表演,又可与龙灯、彩莲船、狮子等一起穿插进行,所以深受城乡群众欢迎。
蚌壳舞通常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饰蚌壳精,背上背着两片开合自如的彩色大蚌壳,男的装扮成渔夫,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表演时,在打击音乐伴奏下,主要是锣、鼓、小锣、马锣等。蚌壳精先上场,走“高叉步”“矮子步”“跳步”“磨壳”“扇动背壳”等动作。然后渔夫上场,用"撒网”“拉网”“捞蚌”“摸蚌”“倒毛”“滚毛”等形式,对蚌壳进行追逐,扑捉,情绪逼直,风趣幽默,因表演诙谐,且有各种劳动场面和生活情趣,深受群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