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郭士星漫话山西戏曲文化之剧目篇
更新时间:2025-04-12 20:32 浏览量:11
剧目篇
剧目是戏曲艺术的本体。本篇主要讲述山西 50 多个剧种在剧目内容、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使观众进一步认识“山西戏曲的人民性和艺术价值”。
一、概说
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演故事要有具体剧目,一位好演员,必定有自己的拿手剧目;一个好的表演艺术团体,必须有能够吸引观众的优秀剧目。
戏曲艺术,就是通过剧目的演出与观众联系的,观众也是通过剧目的欣赏,受到教育,得到艺术享受的。也就是说,戏曲艺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主要是通过具体剧目的演出体现出来的。可以说,剧目是戏曲艺术的本体。
山西的戏曲剧目非常丰富。在历史上,这些剧目多以艺人“腹本”传世,少见于文字记载,多数剧目也不知作者是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专人对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抄录(包括出版)传统剧目三千多个,存目则更多。在这些剧目中,梆子剧目占多数,有两千多个。以蒲州梆子为例,仅传统剧目就有一千多个。早在乾隆年间,蒲州梆子就有所谓“上八本、下八本、中八本,共二十四本”大戏。按艺人口诀为,上八本:《盘陀山》上有个《红梅阁》,阁内放的《麟骨床》,床上撑的《瑞罗帐》,帐内挂的《意中缘》,帐外挂的《乾坤啸》,床上放的《十五贯》,床下藏着《火攻计》。中八本:进得《梵王宫》,看见《摘星楼》,楼前一棵《槐荫树》,楼后一尊《炮烙柱》,楼上塑着《春秋配》,头上戴着《无影簪》,身上穿着《梅绛亵》,手里拿着《和氏璧》。下八本:男女堪称《忠义侠》, 两人择日《龙凤配》,男赠女一幅《日月图》,女送男一轴《富贵图》,二人绝非《狐狸缘》,同跨一匹《火焰驹》,出了《宁武关》,奔向《黄鹤楼》。从艺人口诀中可看出早期蒲州梆子的剧目已很丰富。
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因系同源异流,所以传统剧目大致相同,如《黄鹤楼》《打金枝》《牧羊卷》《骂殿》《杀狗》《玉虎坠》《芦花》《辕门斩子》《忠保国》等,均为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所共有。
上党梆子向以演杨家戏、岳家戏著称,如《天波楼》《雁门关》《夺秋魁》《渡康王》等,且许多剧目另成一系。
大剧种和小剧种的剧目明显不同。大剧种多演“三大门”(青衣、须生、花脸)应工的袍带戏、靠架戏,小剧种则多演“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二小”(小旦、小丑)应工的生活小戏,如《小二姐做梦》《王小赶脚》《卖扁食》《打碗罐》《刘三推车》等。
由于各剧种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吸收,所以一些传统戏如《芦花》《桑园会》《杀狗》《教子》《小放牛》《芦花河》等,不仅梆子戏有,一些民间小戏也有,只是在艺术处理上略有差异。
山西戏曲剧目的分类,按演出时间可分大戏、小戏、本戏、折戏、连台本戏;按表演特点可分文戏(如《王宝钏》)、武戏(如《雁荡山》)、做功戏(如《少华山》、唱工戏(如《上天台》)、青衣戏(如《祭江》)、小旦戏(如《拾玉镯》)、小生戏(如《小宴》)、花脸戏(如《铡赵王》)、丑角戏(如《张良卖布》)、老旦戏(如《太君辞朝》)、老生戏(如《徐策跑城》)等;按演出情感效果,可分悲剧(如《窦娥冤》)、喜剧(如《喜荣归》)、正剧(如《忠保国》);按题材内容,可分历史故事戏(如《空城计》)、神话戏(如《白蛇传》)、公案戏(如《徐公案》)、家庭伦理戏(如《杀狗》)、儿女风情戏(如《西厢记》)、民间生活戏如《偷南瓜》)、宗教戏(如《湘子传》);从“三并举”分,可分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如《斩窦娥》)、新编历史剧(如《五台县令》)、现代戏(如《刘胡兰》)。山西戏曲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一些传统剧目虽然受时代的局限,存在某些封建性的糟粕,但新中国成立后大都经过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加工整理,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得到了净化和提高。这些剧目,构思巧妙,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重伦理,重人格,体现着以善为美、以德为美的中华民族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同时也传授给人们不少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因此,多少年来,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山西戏曲正是通过这些剧目,与广大观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少剧目成为广大观众离不了的历史教科书和生活教科书,在山西的广大农村,不知有多少观众,不管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的,都从山西戏曲剧目中得到了知识,受到了熏陶。
二、分类举例介绍山西戏曲剧目的特点和价值
梆子戏剧目。梆子戏中以历史故事戏、公案戏、家庭伦理戏、儿女风情戏为多。
(一)历史故事戏。梆子戏的剧目多反映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隋唐、五代,以及杨家将、岳家将、水浒等故事,塑造了不少忠义侠胆、舍生忘死、震撼人心的忠臣义士、爱国英雄等艺术形象。下面举四例说明:
1.《八义图》。蒲州梆子传统剧目,事见《史记·赵世家》、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叙春秋时,晋灵公骄奢淫逸,不理朝政,任用奸臣屠岸贾胡作非为,欺压百姓。上大夫赵盾谏奏,灵公不纳忠言,反借机杀赵家三百余口,只将身怀有孕的赵朔之妻囚于冷宫。赵妻生子,为门人程婴救之。屠岸贾为斩草除根,千方百计寻找孤儿,程婴为救忠良之后,以己子代孤儿死。十五年后,大将韩厥还朝,误以为程婴忘恩负义出卖孤儿,乃屈打之。后真相大白,将屠岸贾处死。
2.《薛刚反朝》。蒲州梆子剧目,根据《归宗图》改编,事见《薛家将反唐全传》。叙唐代薛刚打死奸臣张泰之子,招致满门抄斩。薛刚逃出京城,其兄薛猛偕妻奉旨携婴儿三月蛟由阳河至京城受死。老臣徐策为保全忠良后代,在法场用己子换走三月蛟。十余年后,薛刚夫妇在青龙山、韩山两地聚集重兵。徐策闻讯,挂画训子,并命三月蛟赴韩山投奔叔父薛刚。后薛刚夫妇率兵围困长安,迫使朝廷除奸。
3.《周仁献嫂》,又名《忠义侠》。蒲州梆子剧目,事见明天各氏《忠义烈》传奇。叙明嘉靖时,严嵩专权,朝臣杜鸾因参严嵩被害入狱,杜子文学避祸逃走,其结拜兄弟封成东见杜家势败,遂出卖文学于严府。文学将妻托义弟周仁照顾。严府总管严年慕杜妻貌美,与封成东密谋将周仁骗至严府强令献出杜妻,周仁回府告知己妻李兰英。兰英怀藏利刃代杜妻过府,因刺严年未遂自刎而死。杜文学被贬岭南后,闻海瑞参倒严嵩,遂说服蛮兵举义,还朝后尽除严嵩奸党。因疑其妻被周仁献出,初见周仁痛责之,后见妻,文学始明真相,夫妻同接周仁至杜府。
4.《三关排宴》,原名《忠义节》,又名《忠孝节》,属杨家戏。千百年来,杨家将卫国抗辽的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杨家将当年浴血奋战的事迹,大都发生在山西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及晋北广大地区。至今,代县鹿蹄涧村还保存有一座祭祀杨门列宗列祖的杨家祠堂。在山西梆子戏中,反映杨家的剧目,从《七星庙》杨继业与佘太君招亲,到佘太君《辞朝》,可排列为系列剧目演出。上党梆子《三关排宴》是其代表之一。
《三关排宴》叙宋辽交战,辽败议和。三关议和宴上,佘太君向萧银宗索要投降辽国并已招为驸马的四子延辉回来,萧银宗无奈应允,不料其女桃花公主也要随夫南归。萧银宗苛责严拒,桃花绝望自尽。后延辉返宋,佘太君责其不忠不肖,延辉亦羞愧碰死。此剧是《昊天塔》《五绝阵》《八姐盗发》连台本戏之最后一本。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加工,并经赵树理协助整理,于 1962 年由长春电影厂拍成电影。
(二)公案戏。此类戏中,清官戏居多。举三例说明:
1.《徐公案》。上党梆子剧目。叙明代世袭公徐龙被贬汉阳,其子徐猛一日至江边游玩,登舟调戏渔女,将渔翁翟彪推入江中,渔女也投江。时御史海瑞同幼主云南安民归,舟至汉阳,将渔女救起,询情后携渔女同至汉阳府。海瑞以徐门世代忠良执法如山相激,徐公不顾老母讲情,亲自将儿子徐猛铡死。
2.《明公断》,又名《铡美案》《秦香莲》。中路梆子剧目。叙宋仁宗时,陈世美考中状元,隐其家世被招为驸马。其妻秦香莲携儿带女赴京寻夫,陈拒不相认,反遣韩琪追杀。韩琪感秦香莲母子不幸遭遇,示其至包公处告状,旋即自刎而亡。秦含冤向包公诉以实情,包置皇家权势于不顾,将陈处死。
3.《八件衣》。中路梆子剧目。叙宋代寒儒张长义欲上京赶考,因缺少盘费,往舅父窦九成家借贷。窦女秀英因与长义已定终身便以女家衣八件,内夹纹银十两赠之。长义不知衣内藏银,即往当铺典当。时正值捕快白石岗往富户马洪家行窃杀死马洪,杨知县接案后,白石岗嫁祸于长义。杨知县未察详情,将长义杖死,弃之荒郊。张母与九成、秀英同到公堂质对,冤案大白,秀英自刎公堂。长义被弃荒郊后,幸得乞儿营救,往开封府包公处告状,冤案终得昭雪。
(三)家庭伦理戏。此类戏多叙家庭纠葛,赞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举四例说明:
1.《芦花》,又名《芦花记》。中路梆子传统剧目,事见宋元戏文《闵子骞单衣记》及无名氏《芦花记》传奇。
叙春秋时,员外闵德仁前妻去世,所留一子名闵子骞。德仁继室李氏生二子,遂对子骞厌恶,以芦花为其絮衣,不能御寒。一日,德仁带闵子骞及次子英哥外出访友,途中闵子骞寒冷难禁,其父怒而鞭之,不料衣破飞出芦花。德仁返家欲休李氏,闵子骞苦苦求情:“宁叫母在一子单,莫叫母去三子寒。”李氏受感痛悔,全家和好如初。
2.《杀狗》。蒲州梆子剧目。叙战国时,楚国大夫曹庄之妻焦氏,性情刁泼,不满曹母让曹庄弃官回家奉母,苦守清贫;又嫌婆母年迈事多,因此婆媳二人时有摩擦。一日,曹庄打柴未归,婆媳又生争执。曹母要责打焦氏以消气,反被焦氏暴打一顿。曹庄归家,恼焦氏所为,先以好言相劝,焦氏不听,更加无理取闹。曹庄忍无可忍,举刀欲杀,因曹母阻挡,曹庄只杀死家犬。焦氏为婆母相救所感,悔悟认错。
3.《教子》。中路梆子剧目。本戏原名《双官诰》,叙明代薛子约因妻妾不和外出,后误传子约死,其大妇、二妇相继另嫁,唯三妇王春娥守节教子。后其子得中状元,薛子约也得官回家祭祖,并为春娥求得“双官诰”。此剧新中国成立后不再演出,唯其折子戏《教子》经改编,仍有演出。改编本突出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少小不把苦功用,到老无成悔不及”的思想,剔除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说教,成为梆子戏中经常上演的剧目。
4.《打金枝》,又名《满床笏》。中路梆子剧目,事见赵璘《因话录》及《隋唐演义》第九十九回。叙唐代宗时,汾阳王郭子仪诞辰,众子媳前往拜寿,唯三媳升平公主依仗皇家权势未至。席间,三子郭暧受众兄弟嬉戏,回宫怒打公主。公主不容,进宫向代宗、沈后哭诉委屈。郭子仪闻讯,亲自绑郭暧上殿谢罪。代宗念及郭家父子功绩,以国事为重,不但未加罪于郭暧,反废除宫廷法律,给郭暧加官晋爵。后经沈后劝解,郭暧夫妻重新和好。这出戏本应属历史故事戏,但家庭伦理气氛较浓,将帝王家事平民化了。1948 年春,毛主席曾在山西兴县北坡村观看晋绥边区人民剧社演出的《打金枝》后说,此剧是君臣团结、人民之福,教育子女,顾全大局,为教育干部之好戏。1952 年,山西省代表团曾以此剧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出集体二等奖,丁果仙(饰代宗)获演员一等奖,牛桂英(饰沈后)获演员二等奖,郭凤英(饰郭暧)和刘仙玲(饰公主)获演员三等奖。1955 年经加工,由长春电影厂拍摄为舞台艺术片。
(四)儿女风情戏。只举一例:
1. 《西厢记》。蒲州梆子剧目,事见唐元稹《会真记》、元王实甫《西厢记》杂剧。叙张生与莺莺于普救寺相逢后,二人互生爱慕之情。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为争取婚姻自由,莺莺和张生私下结合,终成眷属。普教寺坐落在山西蒲州(永济),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蒲州梆子戏演出此剧颇有地方特色。
(五)地方小剧种剧目。大都取材于民间现实生活或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其中不少剧目反映的是人民所关心的家庭、婚姻、爱情等生活内容。故事短小,语言活泼、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气息。无论唱词或念白,多用方言土语,当地群众感到亲切。举四例说明:
1.《走西口》。二人台剧目。叙清代咸丰年间,山西大旱灾后的一段小故事。描写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夫妻,为生计所煎,被迫分离时的无限苦愁。戏一开场,描写玉莲在家盼望太春早早回家的心情:“太春去探亲,玉莲挂在心,眼看半前晌,不见回家中。玉莲出门看,四下看分明,东瞅瞅,西暸瞭,不见他转回程。……门外有人声,必定是太春,开开门来看,不见人影影。”当太春回到家中向玉莲说明要到口外打工的消息后,玉莲唱道:“哥哥说端详,玉莲痛断肠。眼含辛酸泪,低头包衣裳。铺盖抱在怀,泪蛋蛋掉下来,恩爱的好夫妻,咋舍得离别开。”太春临别前,玉莲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唱段:“妹妹我放开手,哥哥你慢点走,有两句知心话,牢牢记心头。走路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能给哥哥解忧愁……”太春与玉莲在门外依依惜别时,还有两段揪心的对唱。太春唱:“妹妹安顿的话,哥哥都记下,常常打回信,免得你牵挂。
太春出了门,迈步往前行,铺盖背在身,离别真伤心。”玉莲唱:“哥哥往前行,拐弯看不清,上房暸一暸,再暸瞭心上的人。”太春唱:“走出一里半,扭回头来看。暸见小妹妹,还在房上站。”从这些唱词不难看出,《走西口》这出小戏,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朴实,抒情、叙事细腻入微,堪称民间文艺精品。它既是一出好戏,也是一篇完整的好诗,是一篇中国通俗文学史上罕见的民间诗歌代表作。
2.《打樱桃》。二人台剧目,是生旦对歌对舞情节单纯的一出优秀剧目。这出戏语言生动有趣,生活气息浓郁,形象而生动地表述了一对恋人相偕打樱桃中过河、爬山、打樱、拾樱、尝樱中的恋情。戏一开场后,有一段生旦歌舞对唱。小生:“阳婆出来丈二高,风尘不动天气好。哎呦,叫上妹妹打樱桃。”小旦:“红彤彤阳婆满山山照,手提上篮篮抿嘴笑。哎呦,我跟哥哥打樱桃。”这对恋人下了坡,过了河,上了山,打樱桃,吃樱桃的过程中,有一段很动情的对唱,小生:“砂糖好吃不如冰糖甜,哥哥虽好没有钱。哎呦,恐怕你跟上受可怜。”小旦:“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量米不嫌哥哥穷。哎呦,不爱钱来单爱人。”小生:“想妹妹想得手腕腕酸,拿不起筷子端不起碗。哎呦,三天没吃半碗饭。”小旦:“想哥哥想得心慌乱,半后晌想起个吃早饭。哎呦,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小生:“想妹妹想得着了慌,耕地扛了个河捞床。哎呦,缰绳搭在猪身上。”小旦:“想哥哥想得着了慌,蒸莜面坐在水瓮上。哎呦,蒸了半天冰巴凉。”这出小戏的语言通俗明快、形象生动,比喻和夸张妙语连珠、令人叫绝。这是山野青年恋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积淀,是从朴实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化了的生活语言。这类绝妙之词,久坐书斋的文人纵有通天灵感,也难以生发。这正是地方小戏富有独特艺术魅力和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因之一。
3.《张连卖布》。晋南眉户戏。叙张连好赌,家业尽输。
一日,妻四姐娃织布数丈嘱张连上街去卖,又输之。四姐娃屡劝丈夫无效,忟而轻生,多亏邻舍王妈相救才未死。至此,张连始悟。这出戏中有一段张连把家产赌输后向其妻辩解的夫妻对唱,几百句唱词,主要用言前、发华、摇条三辙交替转换,并穿插了“子”字、“啦”字结尾的段子,显得生动新颖,趣味无穷,如张妻:“你把咱大犍牛卖钱干啥?”张连:“我嫌它吃干草没有上牙。”张妻:“你把咱大骡子卖钱为啥?”张连:“它不生又不养我不爱它。”张妻:“你把咱枣红马卖钱为啥?”张连:“我嫌它在巷道肯踢娃娃。”张妻:“你把咱黑叫驴卖钱为啥?”张连:“我嫌它见草驴叽哩哇啦。”张妻:“你把咱大公鸡卖钱为啥?”张连:“我嫌它清早间惊动邻家。”这是一出宣传戒赌的好戏。故事情节虽然单纯,但语言诙谐,表演风趣,用晋南地方语言演唱起来喜剧色彩很浓,因此成为眉户戏中历年演唱不衰的优秀剧目。
4.《打酸枣》。壶关秧歌剧目。叙村姑玉姣与男青年小毛上山打酸枣产生爱慕之情的故事。该剧情节简单,但语言生动,且以壶关方言演唱,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