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政绩考核必须算文化账,别让千年文脉输给短期报表

更新时间:2025-04-11 14:35  浏览量:9

当某新一线城市斥资百亿建起摩天大楼群,却让百年书院为商业综合体腾地时;当经济强市的剧院靠财政供养艰难求生,全年演出观众不足千人时——这些魔幻现实暴露出当下政绩考核体系的致命盲区:文化缺位正让城市失去灵魂。

在当下这个GDP至上的时代,地方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似乎只聚焦于阿拉伯数字。人们紧盯产值、财政收入、可支配收入,关注招商引资数、投入产出数,仿佛这些冰冷的数字就是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

人人都知道,文化堪称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推及到地方层面,亦是同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在政绩考核以及离任审计中,文化总是被无情忽视,好似它从未在地方发展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GDP锦标赛催生的畸形发展观,让不少主政者陷入“增长魔咒”。某东部经济强市年财政收入超千亿,却连续三年砍掉非遗保护预算;一座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城市,竟连一份文学杂志都难觅踪迹,地方戏曲更是陷入萧条困境。虽说口口声声宣称要保护本地特色戏曲,却只是凭借雄厚财力将剧团“供养”起来,把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禁锢在所谓的“文化博物馆”里。西南某旅游名城将百年戏台改造成网红打卡墙,传统戏曲却面临传承断代。这种“文化空心化”绝非个案,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超60%县级剧团全年商业演出不足10场。

考核指挥棒的偏移造就了吊诡现象:耗资数亿的文化中心沦为“晒太阳工程”,乡村文化礼堂变身仓库堆放化肥。某智库调研揭示,近半地方官员认为“文化投入见效慢,不如修路建厂来得实在”。当文化成为报表上的装饰性数据,城市正在付出精神贫血的代价。

因此,将文化事业建设纳入政绩考核,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当然,相较于经济考核,文化事业考核要复杂得多,无法做到直观量化。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且具有长期性的,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全面客观的文化事业考核指标体系,成为当下亟待攻克的难题。

在考核指标设置方面,既要关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与质量,例如公共文化场馆的覆盖率、设施的完好率等关键指标,也要考量文化活动的开展频次与民众参与度,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实际效益。不仅要考核硬件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情况,还要着重考核文化设施的日常利用与管理水平,更要将文化活动的开展成效以及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纳入考核范畴。

在考核方法上,引入民众评价机制是关键一环。民众作为文化事业的直接受益者,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感受最为真切。通过问卷调查、网上投票等多样化方式,广泛收集民众对本地文化事业发展的满意度,将民众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让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来评判。

构建文化政绩坐标系需要“三把尺子”:

民生温度计:24小时书屋覆盖率、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本地报刊运行数据、公共文化空间使用率;

传承生命力:非遗活态传承基地数量、本地文艺社团活动数据、青年传承人培养计划、数字文化资产转化率;

创新能量值:文化科技融合项目、文创企业上市数量、文化出海增长率。

同时,也要警惕“伪文化政绩”陷阱:某地耗资2亿建非遗展示馆,开馆三年参观者不足万人;某市将全市民间艺人注册充数,打造“虚假繁荣”。某地打着文化艺术中心的名义新建集中办公的行政机关大楼。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