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领导和员工眼中的对方!
更新时间:2025-04-08 07:10 浏览量: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草台班子”好像成为了一个网红名词。
1
当大家看到某一个团队不顺眼的时候,就会扣以“草台班子”的帽子。
草台班子,以前是指长期流动在农村集市的戏曲班社。
这些戏曲班社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固定的地点,也没有固定的人员,哪地方需要他们就临时拼凑一个团队。
这个就注定了这个戏班子是不专业的。
对于这种草台班子,以前他们到处流窜演出,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毕竟便宜,甚至可以免费观看。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草台班子”成为了形容一个团队的名词。
如果一个团队没有能力,就被扣以草台班子的帽子,简单来说就是草包。
在银行内部,其实草台班子也存在。
而且领导和员工,都彼此认为对方是草台班子。
2
在银行内部,员工跟管理层之间的矛盾是比较明显的,虽然这种矛盾没有显山露水,但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双方看来,其实大家都在相互鄙视对方。
比如对银行管理层,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战略没有错,而员工觉得这些战略好高骛远。
领导觉得自己定的目标很合适,而员工觉得这些目标严重脱离实际。
领导觉得自己给的资源和帮助足够多,但员工却觉得领导抠抠搜搜,没有资源哪来的业绩?
在这种相互鄙视当中,大家其实都带着有色眼光去看待对方,都觉得对方是草台班子。
在银行领导层看来,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之中,只是底下这帮人窝囊,无能,脾气大。
于是很多管理层就会骂底下的员工是“草台班子”,这些员工都是不专业的,没能力的,只不过在混日子而已。
但在基层员工看来,这些管理层更像是草台班子。
他们不了解市场,不了解客户,不了解员工,只会坐在办公室里面瞎指挥,屁股决定脑袋,然后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任务和目标。
正因为这些草台班子的瞎指挥,导致员工疲于奔命。
尽管每天都在昏天暗地的加班加点,但业绩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甚至有很多员工认为,这些领导之所以能够坐在领导的岗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依靠拍马屁,靠关系,或者依靠其他不正当的手段爬上去的。
正因为不是靠真本事爬上领导岗位,所以他们无能,也没有威信可言,无法带领团队走向更高的位置。
3
那银行领导层跟基层员工,谁才是真正的草台班子呢?
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只是大家站在的位置,思考的方向不同而已。
站在领导的角度来看,他们当然希望员工个个猛如虎,一点就通,能够将他们的战略和目标全部执行到位,并给银行带来快速的业绩增长。
而站在员工的角度来看,他们觉得一个明辨事理,赏罚分明,身先士卒,甚至能够减轻员工任务,跟员工打成一片的才是好领导。
正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诉求不同,所以导致了大家都相互鄙视对方,都视对方如草台班子。
只不过相比基层员工而言,我觉得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更像草台班子。
很多银行基层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员工慢慢做上去的,但很多人思维仍然停留在业务员的阶段,缺乏系统的管理。
坐上领导岗位之后,很多人仍然带有一副“业务员”的气质。
他们觉得只要不断的给员工加任务,加压力,然后进行严格的监督,就能够出业绩。
但他们可能忽略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的业务指导。
管理不仅要学会制定目标,对任务跟踪和考核,更关键的是要学会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最高级的管理并不是事必躬亲,搞得大家一身疲惫。
真正有智慧的领导应该学会四两拨千斤,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奖赏机制,让员工获得感超越他们的预期,从而促使员工自觉主动去完成任务,想去完成更多的任务。
然而现实当中,很多银行的一些基层草台班子,根本不懂得如何管理人。
他们只会定任务,严考核,横着脸。
最关键是很多基层领导还无法做到赏罚分明。
比如一些员工做得非常优秀,按理来说应该获得更多的奖赏,但是有一些领导在分配绩效的过程当中却克扣这些优秀员工的绩效,然后用于补贴那些跟自己关系好或者会拍马屁的员工。
这对于那些优秀员工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打击,长此以往,谁都不愿意为领导卖命。
时间久了,大家好像就形成了一种虚假的“努力”。
表面看大家天天加班,早出晚归,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带着怨气去工作,根本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其结果是大家都很努力,也很疲惫,但业绩却没见有明显的改善。
所以相比普通员工而言,我觉得一些管理者所展现出来的草台班子对银行的伤害更大。
如果有一群人不懂管理,还瞎去管理,其结果是会很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