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职业哭灵人:为给儿子还债半个月连哭16场,陋习之诟还是文化传承

更新时间:2025-04-03 20:51  浏览量:1

在传统丧葬文化的版图中,哭灵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地。但当“职业哭灵人”这一群体出现,不少人内心泛起疑惑:这究竟是古老丧葬文化的延续,还是已然沦为形式主义的陋习?张金凤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切入点。

张金凤,本是戏曲舞台上的一员,因家庭变故踏入职业哭灵人的行列。她凭借深厚的戏曲功底,在哭灵场上声泪俱下,以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勾起人们对逝者的追思。

在她看来,哭灵不仅能为逝者亲属提供情感宣泄的出口,还能借此传达“感恩父母、孝顺长辈”的正能量,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

然而,有人对此持有异议。他们认为,亲人的离世,本应唤起直系亲属发自肺腑的悲痛,而请职业哭灵人代哭,让这份情感变了味儿,沦为一场华而不实的表演。这种观点并非毫无道理,当哭灵成为一种商业行为,确实容易模糊真情与表演的界限。

但将职业哭灵一概而论地视为陋习,也有失偏颇。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哭灵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相关记载。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丧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些地区,哭灵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范,蕴含着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职业哭灵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的作用。

每个人表达悲伤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些逝者亲属,或许因过度悲痛而无法正常表达情感,又或许因不擅长言辞,难以将内心的不舍与怀念倾诉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哭灵人通过专业的表演,帮助他们抒发情感,弥补了这一遗憾。

张金凤的经历,恰恰体现了职业哭灵人这一群体的复杂性。为了家庭,她放下曾经的偏见,全身心投入这份工作,用自己的专业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与尊重。她和儿子王禹的故事,展现出在生活重压下,普通人的坚韧与担当。

职业哭灵并非简单的陋习或文化传承的单一命题。它既有可能因商业化而导致文化的异化,也有着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潜力。关键在于,我们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实现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哭灵这一古老的习俗,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