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 文化空间重构与戏剧生态优化的“东城方案”
更新时间:2025-04-02 18:34 浏览量:2
宋宝珍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
在文化经济增长、城市功能创新的双重语境下,戏剧艺术正经历着从传统剧场空间向文化生态系统的深刻转型。东城区出台的《区域剧场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恰逢其时地回应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使命,其战略构想不仅关乎剧场物理空间的延展,更指向戏剧生产机制的革新与文化生态的优化。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东城区以“大戏东望”为战略支点,通过剧场群建设重构城市文化空间,这种将戏剧艺术深度嵌入城市发展肌理的新模式,为当代戏剧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思想立意
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方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将“崇文争先”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文化治理路径,展现出三个维度的战略考量:
在价值层面,《方案》突破传统剧场作为文化消费场所的单一属性,将戏剧定位为“城市精神容器”,通过城市剧场群建设实现“温润人心、温暖城市”的情感赋能。这种以剧彰文、以文化人的举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文化权利”理念形成呼应,使戏剧成为公民文化权益实现的重要载体。
在治理维度上,《方案》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融合发展”的协同机制,通过建立部门联席审批通道、演艺新空间储备库等制度设计,形成“松绑减负”与“规范引导”并重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有院团与民营机构的协同发展上,通过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机制,破解了长期困扰戏剧产业的“体制内外”壁垒,为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新范式。
在发展逻辑上,《方案》体现“空间生产理论”的创造性应用。王府井戏剧谷的“建筑即舞台”理念、前门京味体验区的“一轴多节点”布局,都在重构列斐伏尔所谓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物理空间的重组催生新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的演变又反哺空间形态,这种辩证互动推动戏剧从封闭的艺术场域走向开放的区域公共空间。
发展格局
首都核心区戏剧生态系统的多维建构
《方案》构建的“四维发展矩阵”,展现出对戏剧生态系统的前瞻性布局。空间维度上形成“核心剧场群——特色演艺区——分布式新空间”的三级架构:国家话剧院等专业剧场构成艺术高地,隆福寺戏聚场等形成区域特色,社区中心、商业综合体等“第二现场”则构建毛细血管网络。
这种梯度布局既保证艺术高度,又实现服务密度,形成15分钟戏剧生活圈。产业维度打通“创作——制作——传播——消费”全链条。通过“前戏后展”商业模式创新,将演出经济延伸至衍生品开发、文旅融合等领域。特别是“票根经济”场景设计,通过消费权益绑定实现观演行为的价值增值,这种“戏剧+”的产业融合模式,与纽约百老汇“票房收入仅占30%”的成熟经验形成跨文化对话。
《方案》重视科技对于戏剧的主推作用,开创“数字孪生剧场”新范式。《方案》提出的VR/XR技术应用、数字孪生模型构建,实质是创建戏剧的“数字分身”。这种虚实融合不仅改变观演关系,更重要的是重构创作流程——AI辅助创作将改变传统的编剧模式,数据驱动的剧目排期颠覆经验主导的运营决策。科技赋能正在催生戏剧生产的“第四范式”。
《方案》重视跨文化艺术交流,以国际维度构建“双向文化循环”机制。“全球创艺实验室”的设立,既包含文化输入的“在地化”转化,也推动本土IP的国际化表达。这种双向循环机制有效破解文化传播中的瓶颈,前门会馆群的“多语种演出”实践,正是通过文化转译实现价值共振的典型案例。
创新突破
戏剧生产关系的深层变革
《方案》在四个层面实现突破性创新,推动戏剧生产关系质的变革。空间生产方面,突破传统剧场“黑匣子”模式,开创“城市即剧场”的新型空间伦理。王府井街区通过时段自适切换系统,使建筑立面成为动态舞台,这种空间编程技术将城市界面转化为戏剧文本,重新定义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
高校创作、院团制作、商业体落地的IP开发机制,打破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的传统区隔。特别是“老戏新演”计划通过沉浸式改编,使经典文本获得数字时代的表达语汇,这种创造性转化验证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的当代可能性,促使创作机制形成“产——学——研——用”创新闭环。
《方案》设计的“青春体验券”“银发艺术包”等产品,本质是通过用户分层实现精准供给。这种精细化运营策略,与芝加哥戏剧联盟的“观众发展计划”异曲同工,标志着戏剧消费从大众化供给转向分众化服务。
演艺新空间的培训、督导、考核、退出机制,形成文化空间管理的闭环系统。这种可进可出的动态管理,既保持空间活力又防范过度商业化,在文化保护与市场开发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影响
戏剧发展范式的转型升级
《方案》的实施将引发戏剧发展范式的三重转变。首先,推动戏剧从“专业艺术”向“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社区有戏、公园有戏等普及平台的建设,使戏剧回归其市民艺术本质,这种去精英化转向形成实践呼应。
其次,加速“观演共同体”的形成。通过戏剧直播间、云端演播等数字平台,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内容共创者。这种参与式文化的发展,为戏剧创新提供持续的社会化创意源泉。
最终将实现戏剧生态的“韧性增长”。剧场群建设形成的网络化结构,增强系统抗风险能力。疫情期间纽约外百老汇通过空间分布式布局实现产业复苏的案例表明,东城的剧场群模式具有应对不确定性的结构优势,这种韧性发展模式将成为目前文化复兴的典范。
东城区剧场群建设方案的价值,远超物理空间建设的表层意义。它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文化生产力,借助科技赋能重构艺术生产关系,最终指向戏剧文明形态的升级。这种将城市空间转化为戏剧文本,使日常生活升华为艺术实践的创新探索,正在书写戏剧与城市共生的新范式。当金鱼胡同的戏剧墙映照出市民的笑靥,当隆福寺的深夜书店流淌着戏剧的私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产业的繁荣图景,更是城市文明新形态的曙光。这种以戏剧重构城市文化基因的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文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