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用掌声检验我们的创作”
更新时间:2025-04-02 14:02 浏览量:2
3月25日晚,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大埇坡村公期庆典现场灯火璀璨,海南省琼剧院原创大戏《麒麟袍》的铿锵锣鼓叩响万缕乡愁。这部以忠孝传奇为经、以家国情怀为纬的琼剧新作,吸引乡亲们驻足观看,演出现场叫好声此起彼伏。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说:“琼剧每一次下乡演出都是一次与观众的双向奔赴,乡亲们用掌声检验我们的创作,推动我们不断革新。”
琼剧是海南现存唯一的地方大戏。2024年,海南省琼剧院推出《麒麟袍》《巡按审妻》《唐宫风云》等10余部精品剧目,累计演出574场,其中惠民演出160场,惠及78万乡村观众。《麒麟袍》当年就演出24场,所到之处广受热捧。“群众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的文艺轻骑兵精神,生动诠释着戏曲服务人民。
“听到琼剧锣鼓响,就知道该回家了。”在广州从事电商行业的村民王秀英,特意协调工作档期返乡观剧。跨越山海的文化乡愁,正是琼剧维系乡情的生动写照。杨济铭说:“琼剧是海南人的精神寄托,我们既要守护传统韵味,更要通过惠民演出搭建文化对话平台,让古老戏曲在乡土大地上绽放新枝。”这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戏曲院团改革提供了海南经验。
海南的公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是海南民间祭祀祖先、神灵或历史人物的盛大节日,主要流行于海南汉族、黎族等族群聚居的村落,是琼剧艺术的天然孵化器。在定安县大埇坡村公期期间,“穿铁杖”这一传承千年的民俗绝技与琼剧演出交相辉映,形成独特文化景观。据统计,全省75%的琼剧演出集中在公期期间,各村“轮值做公”的传统既维系了宗族文化认同,又为戏曲市场的需求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公期宴饮的烟火气里藏着琼剧的艺术魂魄。”海南省琼剧院创研室主任、一级编剧陈涣说,《麒麟袍》中“父慈子孝”的核心叙事,正是对公期祭祀中“慎终追远”的现代表达。在新编剧目中,创作团队鲜活运用俚语方言,将忠孝节义等传统伦理与当代价值观相融合,实现了对公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公期文化承载着海南民众的集体记忆,是琼剧艺术的创作源泉。”陈涣坦言,“没有公期文化这片沃土的滋养,琼剧就难以形成如今扎根民间、题材丰富的繁荣局面。”“从民俗中来,到民心中去”的创作理念,使琼剧在新时代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市场活力。依托公期庙会等民俗节庆,海南省琼剧院旗下三个演出团2024年商业演出超400场,实现经营收入超1200万元,形成“以戏养戏、以戏育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数据显示,商业演出场次占演出总量68%,既保障了艺术创作的资金投入,又通过市场检验提升了剧目质量,形成了“艺术创作—市场检验—反哺传承”的良性循环。
青年戏曲人才随之成长。创作过程中,青年编剧陈保良历经二十余稿修改打磨,最终拿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精神的文学剧本;导演兼主演张昌义同武生演员李硕征突破传统行当程式,成功塑造性格迥异的老生角色,为传统戏曲注入青春活力;黄瑾、贾璐名等新生代演员通过惠民演出的大量实践,淬炼出了扎实的功底。
“每次下乡都是琼剧艺术蜕变的契机。” 主演黄守佳对记者说,“乡亲们的掌声是最真实的评价,他们的泪水让我们感受到戏曲的情感力量。”这种观众与演员的双向奔赴,让琼剧艺术在乡土大地上深深扎根。
2025年4月2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乡亲们用掌声检验我们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