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一辈“角儿”的离去,戏曲文化还能继续传承下去吗?
更新时间:2025-04-01 20:54 浏览量:2
在当今汹涌的文化浪潮朋拍打之下,不得不沉痛地承认,戏曲艺术,尤其是传统戏曲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已陷入传承无望的泥沼。
仔细探究其中缘由,当我们拿京剧,这一堪称中国戏曲典型代表的剧种,乃至从整个中国戏曲所共有的艺术特性来严谨衡量一番,个中困境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京剧作为国之瑰宝,其独特的演出风格聚焦于 “角儿” 艺术。毫不夸张地说,一场京剧演出有没有角儿压阵,已然成为衡量这门艺术水准与影响力的实打实的关键指标。
回首近些年来京剧市场的整体表现,不难发现其呈现出持续的不景气态势,深挖背后根源,实则是能独当一面、技惊四座的“角儿”难觅踪迹,说的通俗点,那就是,戏台上没有了支撑它的好艺人,好演员,名角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角儿”,那它的败落也只是时间问题 。
所以“角儿”至关重要,它才是复兴戏曲的关键。我们深入到京剧乃至广袤的中国戏曲天地里去探究,“角儿” 一词所蕴含的内容,丰富得超乎想象,其涵盖的艺术范畴广泛且意义无比深远。
遥想京剧往昔的辉煌年代,那是一个星光熠熠、名角辈出的璀璨时代,舞台上各派名角争奇斗艳,表演风格绚丽多姿,为世人带来一场又一场的视听盛宴。
然而,将目光转回到当下,京剧却因“角儿”的断档,如同失去了领航的船只,在时代洪流中飘摇,面临着一步步走向没落的严峻危机。
老一辈的京剧艺术家们,那些被尊称为“角儿”的大师们,他们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艺术生涯的辉煌,更是一个时代对于戏曲审美、技艺锤炼的极致追求。他们满身的绝活和精湛技艺,是经过岁月打磨、千锤百炼而成的艺术结晶,也正是京剧能够广受观众由衷喜爱与欣然接纳的不二法门。
设想一下,倘若后辈艺人未能潜心钻研,无法从这些前辈身上汲取到真才实学,那么,随着岁月无情流逝,老艺人相继离世,他们所身怀的那些登峰造极的精湛技艺,恐怕如同风中残烛,终将随之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众所周知,京剧从诞生之初便坚守着自身独特的艺术格调,从不屑于以曲折离奇的剧情,或者花里胡哨的舞台噱头刻意去取悦观众。在真正懂京剧的人眼中,没有名角儿撑场的京剧,近乎丧失了灵魂,毫无价值可言。
倘若对此存疑,当下便有现成的例证 —— 备受瞩目的 “张火丁效应”。实际上,拨开层层光环去看,所谓的这个效应、那个效应,张火丁本质上不过是往昔名角风范的一个当代翻版。
然而,受时代大环境与个人种种因素所限,即便她技艺超群、备受赞誉,仅凭她一人单薄之力,终究难以挽狂澜于既将衰败的京剧重新拉回巅峰。
一来她所精通的剧目数量有限,难以全面展现京剧的博大精深;二来受困于诸多外界因素掣肘,使得她也只能偶尔登台演出,凭借个人魅力赚取些演出收益。但对于已然如日薄西山的京剧大局而言,这不过是扬汤止沸,于事无补。
综上所述,一切已然显而易见,随着老一辈艺术家们逐渐凋零离去,戏曲艺术这片曾经繁花似锦的花园愈发显得荒芜衰败,传承之路愈发荆棘丛生、艰难险阻。时不我待,如果还不果断采取行动,抓紧抢救前辈艺术家们留存于世的精湛技艺,不尽快为戏曲传承注入新鲜活力,那么戏曲传承必将无可挽回地陷入绝境深渊,徒留后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