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白喜事到国家大剧院:子洲唢呐吹破600年传承困局
更新时间:2025-04-01 10:57 浏览量:2
“榆林日报”
在子洲,唢呐有着特殊的意义。不管在城镇还是乡村,凡遇婚丧嫁娶、开业庆典、合龙乔迁、生辰满月,闹社火、扭秧歌等,大多会请唢呐队助兴。子洲唢呐已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当地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子洲唢呐经过民间唢呐艺人的长期演练和创造,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
子洲唢呐专场音乐会献礼国庆(资料图)
然而,曾几何时,在电子音乐和西洋乐器的双重冲击下,这一传统乐器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如今,子洲唢呐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传承与创新,走出低谷,实现“突围”,焕发出新的生机。据调查统计,全县有200多个唢呐班子,有上百个传统曲牌。2018年,子洲唢呐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登台从民俗舞台到艺术殿堂
在今年“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活动中,子洲秧歌队唢呐主奏张腾凭借一段精彩的唢呐独奏,惊艳了无数观众,也让子洲唢呐这一传统艺术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近日,在子洲县文化馆见到张腾时,他正在吹奏着自己最喜欢的唢呐曲牌《锦绣大陕北》,一声裂帛般的音调划破空气,随后是急促的吐音、悠长的颤音、灵动的花舌……多变的节奏,勾勒出黄土高坡的千沟万壑、落日长河。
指导学生唢呐吹奏技巧。记者 张占林摄
“这首曲子情感丰富,很受群众喜爱。这几年,我们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红白喜事,经常到各地登台演出,北京、四川、山西等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子洲唢呐作为传统乐器,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张腾感慨地说。
2024年是子洲唢呐的破局之年。6月初,子洲唢呐随陕北民歌、子洲秧歌一同进京,登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陕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9月底,一场唢呐专场音乐会在子洲县成功举办,子洲唢呐第一次作为主角登上音乐会舞台,在千余名观众的见证下,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献上了一场精彩演出。
在一次次的突破中,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子洲唢呐,从“民俗符号”向“艺术本体”转变,曾经诉说生死的“铜喇叭”,已成为陕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作曲老腔调谱出新旋律
优秀的乐手离不开好的曲目。对于子洲唢呐来说,要想走得更远,推陈出新的优秀曲目至关重要。唢呐作曲人张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子洲唢呐艺术化、舞台化。2016年,唢呐匠出身的张伦前往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深造,系统化的学习和更高的舞台,让他对唢呐的演奏方式和曲调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子洲唢呐亮相全国秧歌展演。通讯员 张文伟 摄
2020年,张伦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首唢呐曲目《黄土谣》。这首曲子在保留陕北唢呐传统框架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协奏曲和交响乐的创作手法,改变了陕北传统唢呐全程粗犷豪放的风格,运用细腻多变的气息指法,使旋律在强弱对比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
“我希望通过这首曲子展现陕北人一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它的旋律变化像小提琴曲一样多元。”张伦说。
然而,大胆的创新在《黄土谣》发布之初引发了争议。不少老艺人指责张伦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改得面目全非。“那段时间压力很大,幸好师兄高称平一直支持我。作为陕北唢呐‘非遗’传承人,高称平带头在演出中吹奏《黄土谣》,给了我最大的鼓励。在师兄的帮助下,这首曲子逐渐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认可。”张伦回忆。
唢呐艺人日常练习。通讯员 张文伟 摄
如今,《黄土谣》已成为陕北唢呐手们的必吹曲目,在各种舞台上绽放光彩。2024年,张伦的第二首唢呐新曲《沸腾的大理河》发布,高称平之子高鹏拿起父亲的唢呐,成为这首曲子的首位吹奏者。在子洲唢呐的“突围”之路上,两代人完成了接力。
“今后我会和张伦老师继续合作,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唢呐吹奏风格,吹响更多、更新、更有特色的唢呐曲目。”高鹏表示。
正是因为有张伦这样的唢呐艺人执着追求,才有了越来越多优秀新曲诞生,为子洲唢呐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它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传习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
在子洲县城的一间唢呐传习所,唢呐艺人高远飞带领学生进行合练。在他十余年的授业生涯中,近30名“亲传弟子”从这里学成出师。他们有的考入音乐学院深造,走上专业道路;有的像高远飞一样,成为唢呐艺人,传承着子洲唢呐的技艺。
子洲县展览馆陈列的唢呐。记者 张占林 摄
“三年学制,只要坚持下来,跟着唢呐班子演出也有不错的收入。这几年唢呐越来越受欢迎,来学习的孩子也多了。在这里,唢呐不仅是一门民间艺术,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项就业选择。”高远飞说。
除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唢呐作为业余爱好来学习。针对这些爱好者,高远飞开设了轻松的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基本吹奏技巧,感受唢呐艺术的魅力。
贾瑶是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年仅十岁的她在陕西省民族器乐展演中获得了优秀奖。“我从小就喜欢唢呐,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进步很大,我会坚持学下去。”贾瑶说。
此外,高远飞还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线上直播公开教授唢呐技艺。“有些素未谋面的学生把吹奏视频录下来发给我,让我责任感倍增。同时,我也希望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方式,把唢呐带进中小学课堂,让更多人爱上唢呐。”高远飞说。
唢呐演奏。通讯员 张文伟 摄
在子洲,像这样的传习所还有很多,它们打破了传统口授心传的传习模式,将传承范围延伸到社会大众,打破了传承壁垒,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为壮大子洲唢呐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子洲唢呐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创新挖掘民间唢呐演奏技艺,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曲牌。同时,计划通过文化交流,让子洲唢呐到更多省、市、县展演,扩大影响力,让子洲唢呐音乐技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子洲县文化馆馆长李飞远表示。
记者 姬洲僕 张占林 通讯员 延坤羽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强小强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