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郭士星漫话山西戏曲之剧种类别篇
更新时间:2025-03-29 17:26 浏览量:5
剧种篇
本篇主要讲述山西戏曲剧种的分类以及形成年代、艺术特点,主要从音乐方面讲述其共性和个性,使观众进一步认识山西戏曲剧种的丰富性和地域性。
一、概说
“剧种”一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使用的。这个概念主要表示中国戏剧的不同样式和类别,可以据以探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戏曲艺术的个性和相互关系。中国戏曲剧种是多层次的,是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是与群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关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剧种发展壮大了,有的剧种落后衰退了,有的甚至绝迹了,而有些新的剧种则又产生了。这是剧种演变、兴衰的必然规律。
山西是多剧种之乡,戏曲剧种达 50 多种,约占全国360 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从戏曲类型看,主要有梆子戏、秧歌戏、道情戏、曲子戏、落子戏及其他类型的戏。按声腔分,全国的几大声腔都可以在山西找到其流变轨迹。山西丰富多彩的戏曲剧种有许多共性,但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地域性较强。剧种风格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紧密相连。
区分剧种的主要标志是剧种音乐。不同的剧种音乐代表着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和思想感情。人们听到本地熟悉的剧种音乐,就如同听到了亲切的乡音。这是剧种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山西剧种较多,其原因与山西复杂的方言有关。山西“十里不同音”,差异很大的方言声调,是造成山西戏曲多声腔、多剧种的根本原因。
山西没有通行全省的统一剧种。这是山西地方戏的特点之一,这种现象应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探讨。
二、分类介绍山西地方戏曲剧种
1. 祭祀戏。主要指晋南锣鼓杂戏、晋北赛戏、上党队戏,它们是山西最古老的剧种,一般认为形成年代不晚于宋金或元明。祭祀戏的演出有固定的日子、固定的舞台和固定的演出仪式,演出时间较长(四个小时左右)、规模庞大、人物众多(40 多人),演出人员一般都由“乐户”担任。锣鼓杂戏演出前的仪式是:由村里挑选几名年轻小伙,在寺院前做“跑神马”表演,参加杂戏演出的全体演员要列队走街串巷,谓之“摆道”,然后分归各宗族家庙祭祖,再行登台演出。晋北赛戏在开演前一般要演出《斩旱魃》这一固定节目,由一个身强力壮的演员扮“旱魃”赵万牛(旱魃取名赵万牛),身束红腰带,穿小红裤衩,手端羊血一碗,在鼓乐声中急急上场。尔后追出四名大汉,各画彩脸,披马褂,扎靠腿,罩包巾,饰四大天王,各执大铡刀一口,追赶旱魃,由台上追至台下。旱魃急起逃命,直奔大街人群聚集处。众人取砂石、土块向早魃抛扔。旱魃取羊血喷洒,夺路而逃。所经店铺庄栈、商贾摊贩,可任取小货物或小食品,以取消灾化吉之意。众尾追观看,绕市一周而返回台上,捉住过刀,算是斩了旱魃。锣鼓杂戏和赛戏在演出中,有一个“打报者”或“前行”脚色作引导,类似宋杂剧中的“竹竿子”。祭祀戏的唱腔以吟诵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没有弦乐。表演程式简单,运用了民间拳术。队戏的演出比较特殊,如演关羽戏《过五关》,要搭五个台,演员骑真马,持真刀,从台上演到台下,过一关换一台。这两个古老剧种的演出剧目更多为历史故事和神怪戏。队戏除演大戏外,办赛时还要演“院本”小戏。这种小戏,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类似说相声,似为一种与唐代参军戏一脉相承的艺术形式。这些特点表明,此类剧种还保持着早期中国戏曲艺术的某些原始形态,对于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具有较高价值。有人把它们称作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
2. 高腔戏。主要包括万荣清戏和翼城目连戏两种。
万荣清戏是在明万历之前由外地传入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万荣县范村、百帝、北解等地。唱腔属曲牌体,演唱时无伴奏,一唱众和。翼城目连戏与宋代《目连救母》杂剧内容大体相近,但有所地方化,如刘青提被救后化为平阳富户的白犬,复因偷瓜,二次被打入地狱。其唱腔亦为曲牌体,一唱众和。这两个剧种今已不传,但作为戏曲史研究,价值珍贵。
3. 道情戏。这是由道歌、说唱道情演变而成的戏曲剧种。主要包括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河东道情等四种。其唱腔属曲牌体,“一字三咳”是道情独特的演唱风格。传统剧目大都是宣传道家思想的。这四种道情分布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个性,也有不少共性。
道情作为说唱艺术,流布全国,但作为戏曲剧种,只有在山西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值得研究。
4. 秧歌戏。这是由民间社火中歌舞演唱发展形成的戏曲类型。山西秧歌遍布全省,但名称不同,各有特点。
计有晋中秧歌、晋北秧歌、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泽州秧歌、沁源秧歌、清场秧歌、混场秧歌、太原秧歌、介休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广灵秧歌、翼城秧歌、汾孝秧歌、祁县武秧歌等十六种。初期的秧歌戏唱腔都是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秧歌唱腔已发展成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以晋中秧歌为代表,基本保持了初期一剧一曲、剧名即曲名的形态;第二种以襄武秧歌为代表,其唱腔已逐步由民歌小调转化为板腔体了;第三种以朔县大秧歌为代表,其唱腔为民歌与板腔混合体。
山西秧歌土生土长,载歌载舞,唱腔音乐丰富多彩,灵活自由,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就连当年住在山西的朱老总也深深地喜欢上了山西秧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住在武乡王家峪,这个村的老老少少都会唱秧歌,朱总司令住在村里,日久天长,也学会了几段,常在战事之余用他浓重的四川口音哼唱几句。警卫员会吹口琴拉二胡,朱老总只要听见他胡琴响便说:“拉段武乡秧歌小调调嘛,好听得很 !”若在村头碰上孩子们,朱老总总要拦住他们,风趣地说:“唱几句秧歌,放你们通行。不唱就领不到通行证,哪个也不让出村呦 !”孩子们嬉笑着拗不过他,只好高调门嫩嗓子地每人唱一段。一天,孩子们在场上玩“逮人”游戏,谁要被逮住,谁就得学狗叫、猫叫或蛤蟆叫。朱老总和孩子们一块玩,并给孩子们出了个主意:不要学猫叫、狗叫,谁要被逮住了,谁就唱段秧歌,打段“霸王鞭”。孩子们说会唱秧歌不会打“霸王鞭”,朱老总把灰军衣一脱说:“我来教你们!”说着就边唱秧歌,边打“霸王鞭”。从此朱老总会唱秧歌的事在群众中传开了,每逢开会,大伙儿都要拉他唱段秧歌。
5. 曲子戏。此类剧种多以明清俗曲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由说唱形式逐渐演变而成的剧种,如晋南眉户、浮山乐乐腔、夏县弦儿戏、芮城扬高戏、平陆高调、平陆花鼓,其唱腔以曲牌体为主;第二种是由外地的小戏流入山西后与当地语言和民歌结合而成的剧种,如夏县蛤蟆嗡、风台小戏、芮城拉胡戏等,其唱腔亦为曲牌体;第三种是丝弦戏由河北流入山西后,受当地语言影响,并与当地民间音乐、戏曲结合而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如晋中弦腔、灵丘罗罗腔、雁北弦子腔等,其唱腔既有曲牌体,也有板腔体。曲子戏的伴奏多以板胡为主,打击乐和锣鼓点大多借鉴梆子戏。山西的眉户戏,现在有两个专业剧团,即临汾眉户团、临猗县眉户团,在演出现代戏方面成绩突出,影响较大。
6. 落子戏。只有上党落子一种,是由河北武安落子演变而成,最先流布于黎城一带,后来发展为普及上党地区的剧种。落子戏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器乐曲牌和锣鼓经多从上党梆子吸收而来。在上党地区,凡唱上党梆子的演员,一般都会唱上党落子。
7. 影偶戏。山西的木偶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所用声腔有皮腔、碗碗腔和线腔。这是一种集戏剧文学、表演、剪纸、雕刻、音乐为一炉的特殊艺术形式,演出简便,儿童尤为喜欢,适合深入山庄窝铺演出。唱腔音乐虽为板腔体,但所唱腔调各不相同。孝义皮腔较古老,用小唢呐伴奏,人称“吹腔”。孝义碗碗腔的尾音翻高八度演唱,委婉动听。山西影偶戏主要流布在孝义、曲沃、浮山、芮城一带。清末民初,仅孝义县境内就成立有木偶皮影班社 70 多个,演出足迹遍及全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这种形式已发展为由真人演出,但木偶皮影演出形式依然存在。1989 年,孝义建成了木偶皮影博物馆,为研究这一古老艺术提供了方便。
8. 梆子戏。是全省的主要剧种,主要有蒲州梆子(蒲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习称“四大梆子”。
四大梆子中,蒲州梆子的历史最长,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四大梆子的流布区域有明显界限,韩信岭以南为蒲州梆子,石岭关以北为北路梆子,分水岭以南的上党地区为上党梆子,中路梆子主要在韩信岭以北、石岭关以南,但在发展中,逐步扩大到忻州、朔州、大同、吕梁一带,甚至流布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河北的张家口,陕西的榆林等地。
山西梆子戏的唱腔属板腔体。梆子腔的共同特点是腔高板急、慷慨激越,体现了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众的朴实豪放气质。梆子腔的板式由三眼板、一眼板、无眼板和散板四种板类组成,每种板式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及板式间的连接方法和规,其旋律形态、旋律风格有所不同,伴奏乐器、伴奏方法有共性也有个性。蒲州梆子和上党梆子在演唱上多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旋律进行时跳跃幅度较大。中路梆子与北路梆子大体相近,但北路梆子比中路梆子调高,中路梆子唱腔较柔和、舒展。上党梆子是由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组成的多声腔剧种。这五种声腔都会演唱的演员谓之“全把式”。
新中国成立后,“四大梆子”在艺术上发展较快,音乐、唱腔等方面有了较大变化。
9.耍孩儿。山西雁北地区有一个稀有剧种叫“耍孩儿”,是以说唱形式发展形成的剧种。它是全省唯一用曲牌名称称谓的剧种,有人认为它是由元曲【般涉调·耍孩儿】演变而来的。它的唱腔属曲牌体,其词格为“八句三段”式,四、七句倒辙,单曲反复。元曲【耍孩儿】正格是九句三段式,但发展到“煞”的部分,往往成了八句三段式,这与山西耍孩儿剧种的词格完全一致。这种词格,要求四、七句倒辙,第五句末一字平声押韵。这一剧种初期严守曲牌格律,清末逐渐利用四、七句倒辙的机会插入“拔子”,并创造了各种“拔子”唱腔,后又吸收梆子戏中的散板唱腔,丰富了表现力。耍孩儿最突出的特点是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后发出,歌以特殊的旋律,产生出特殊的音乐效果。山西地方剧种的“咳腔”较为普遍,一般的“咳腔”都在唱词之后,唯有耍孩儿的咳腔大都在唱词之前。在唱词处理上,耍孩儿多用叠褶式唱法,如“我姜绪入深山,坐不定马雕鞍,山前山后闲游玩”这句唱词,用耍孩儿“平曲子”演唱,就变为“我姜绪入深山,入深山,坐不定,坐不定马雕鞍,马雕鞍,山前山后闲游玩”。再如“叫一声婆母娘靠前听,咱的家墙外边杀死了人”,这句词用“苦拔子”唱出来就成了“叫一声婆母娘呀,婆母娘靠前听呀,咱的家墙,家墙外边杀死了人呀,杀死了个人呀,婆母娘呵”。这种唱法,在其他剧种中是见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