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反转!最后一刻,李嘉诚叫停1657亿元的“世纪交易”!
更新时间:2025-03-26 10:15 浏览量:4
2025年3月的最后一周,香港中环的写字楼里,一场牵动全球的资本大戏上演了惊险反转——96岁的李嘉诚,在距离港口资产交割仅剩48小时的关键时刻,突然按下暂停键,叫停了那笔价值1657亿元的“世纪交易”。
这场交易的主角,是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旗下的43个港口,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被外界形容为“卡住中国海运咽喉的七寸”。
从3月4日宣布出售到3月25日紧急叫停,短短21天里,官方五次喊话、官媒连发檄文、股价剧烈震荡……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硬是演成了中美资本博弈的“微型战场”。
时间倒回3月4日深夜,长和集团一纸公告点燃导火索:拟将全球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交易金额高达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亿元)。
公告里轻描淡写地写着“普通资产优化”,但明眼人一看就知不简单——光是巴拿马那两个港口,每年服务着穿越巴拿马运河的39%货轮,而中国正是这条黄金水道的第二大用户。
消息一出,香港《大公报》连夜开火:“这哪是卖港口?简直是拆一带一路的台!”国务院港澳办火速转载评论,用词直白得惊人:“莫天真,勿糊涂!”
连向来谨慎的香港特首李家超也三度表态,强调“任何交易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最狠的是前特首梁振英,在社交媒体甩出一句灵魂拷问:“商人有没有祖国?”
表面看,这不过是场“你买我卖”的生意,但翻开合同细则,全是细思极恐的“技术暗器”,贝莱德财团要接手的不仅是港口硬件,还包括配套的智能码头管理系统——这套系统掌握着中国货轮的航线、货物种类、运输周期等核心数据。
有航运专家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把海关监控室搬到了对手家里,人家连你集装箱里装的是小龙虾还是半导体都能实时掌握。”
更绝的是收费系统的“温水煮青蛙”,目前每个标准集装箱停泊费约5000美元,但若美方针对性涨价,中国货轮滞留一天就要多掏3万美元。
有业内人士算过账:只要把中国船只的等待时间“不经意”延长两天,全年损失就能买下三艘十万吨级货轮,这种“合法合规”的经济战打法,可比关税战阴险多了。
正当舆论沸反盈天时,长和集团在3月20日甩出一份年报:港口业务只占集团总收入的9%,净利润还同比跌了27%,李泽钜在业绩会上轻飘飘来了句“在商言商”,试图把争议压下去。
可官方这次没给“体面台阶”,3月21日,《大公报》直接祭出杀手锏:“港口经营权转让违反国安法原则性条款!”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根据香港国安法,即便交易程序合法,只要危害国家安全,特区政府照样有权叫停。
戏剧性转折发生在3月24日深夜,知情人士透露,某中资港口运营商带着全新方案飞抵香港:既保证李嘉诚套现需求,又通过股权置换保留关键港口的“数据防火墙”。
与此同时,深圳盐田港的5G智能调度系统突然曝光,其集装箱周转效率比贝莱德的系统快17%,完美回击“技术依赖论”。
3月25日晨,长和集团突然发布补充公告:“为充分评估交易影响,决定暂缓交割程序。”虽然没把话说死,但明眼人都懂——这场交易,黄了。
回头再看这场风波,处处是教科书级的商业攻防:官方用舆论施压代替行政干预,既守住法治底线,又警示资本边界,李嘉诚虽丢了面子,却保住了内地核心资产,中资企业则秀了把“以技术换主权”的硬实力。
有网友精辟总结:“这哪是卖港口?分明是给全体华人富豪上了堂公开课——生意做得再大,也得学会看天气预报。”
至于那位差点成为“千古罪人”的李超人?听说他办公室里的算盘,最近都换上了国产CPU,经此一役香港那些商人,也该明白一切要以祖国优先了,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宝藏兴趣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