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的戏曲演员为何“以团为家”
更新时间:2025-03-26 09:30 浏览量:4
3月10日,山东省聊城市京剧院的排练厅一片热闹景象。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周磊站在排练厅正中间,正在鼓师的指导下练习名段《盗御马》。一旁,聊城市京剧院院长赵晓霞看得仔细,看见年轻人不到位的动作,她也忍不住走上前说几句。
周磊今年22岁,今年2月初刚到聊城市京剧院。赵晓霞评价,这是唱京剧的好苗子。周磊说,短短一个月时间,聊城市京剧院给自己的感觉是“氛围好,大家都在努力让这个团变得更好”。
与周磊同龄的徐冉冉,2024年进入聊城市京剧院。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来剧院一年,已经接受好几位院内老前辈的言传身教。徐冉冉说,从传统戏到现代戏,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是全方位的,对年轻人从来不藏着掖着。
用赵晓霞的话说,剧院竭尽所能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真心换真心,如今聊城市京剧院的年轻人也“以团为家”,无论排新戏还是下乡演出,都冲在前头。
“以团为家”的情景,在聊城市直三家国有文艺院团不是新鲜事。究其原因,与聊城市2021年以来持续、大力推动的院团改革有直接关系。
打破人才“扎口管理”、强化创作选题论证、保障排戏演出资金……过去4年,聊城市聚焦国有文艺院团多年来积攒的体制机制问题,创新性开展人才引进等工作,激发院团内生动力,建立起繁荣文艺创作的长效机制。
今年初,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复排的山东梆子《海源阁》上演,得到当地观众的再次热捧。剧中主要演员秦晓翠,是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2021年首批引入的骨干人才。
“文艺院团的改革,通过切实的举措,为院团带来积极向上的风气。”秦晓翠说,春节下乡演出,大家农历正月初六开始,每天早上五六点钟集合出发,没有人抱怨,相反大家的热情高涨。因为大家觉得,既然市里有好政策支持,自己再不努力就说不过去。
根据聊城市深化扶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举措安排,聊城市直三家院团每一家核定编制58人。院团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分批从全国各地引入专业人才,年龄要求35周岁以下。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的同时,聊城市鼓励院团创排精品、向市场要效益。
2024年10月,聊城市杂技团创作排演的红色题材杂技剧《挺进·渡黄河》首演。演出场地在杂技团临时搭建的“演出大棚”,这是全团演职员耗时一个月的建设成果。
聊城市杂技团副团长张建告诉记者,“演出大棚”在今年春节期间发挥了大作用。聊城市杂技团在“演出大棚”推出惠民演出,节目以杂技为载体,融合传统文化故事,单张20元票价深受民众欢迎。
近期,聊城市杂技团正在与相关单位洽谈,力争在聊城市知名景区设立演出场地,探索旅游演艺新项目。张建说,院团改革不仅让杂技演员人心更稳,而且让院团能够有精力进行市场探索,在营销宣传方面积累经验。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今年聊城市将加大对剧本、编导、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鼓励支持国有文艺院团提升自身创作生产能力。拓宽艺术创作投入渠道,引导国有企业、社会资金采取委托创作、项目合作、购买演出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