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拯救非遗|抢救“戏曲活化石”:南部县双峰傩戏的现代突围

更新时间:2025-03-17 15:46  浏览量:9

【曹福章、黄党生/文图,成都南部商会新闻采编中心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化瑰宝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而南部县双峰傩戏,便是戏曲领域中那颗被时光遗忘却亟待拯救的“活化石”。

3月16日,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南部县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陈仕福、副会长陈旭、副秘书长曹福章等,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驱车踏上了那片承载着双峰傩戏兴衰的土地——南部县双峰乡。

双峰傩戏,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宛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在岁月的洗礼中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曾经,它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深深扎根于当地百姓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精神寄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传承人杜南楼的离世,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仿佛失去了灵魂的支撑,陷入了传承的困境,逐渐被人们遗忘在时光的角落。

南部县非遗保护协会自成立以来,便将抢救双峰傩戏视为己任,四处奔波呼吁,希望能为这一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找到新的生机。此次的双峰乡之行,便是他们努力的具体体现。

升钟湖文学研究会主席张大清、文研会副秘书长袁东升、双峰文研会组长罗定璋、文研会理事冯益民、双峰乡老年协会会长冯明海,以及升钟湖文研会原秘书长高新德、会员赵绍强、双峰乡傩戏见证者蒲晓军等,纷纷汇聚于此,共同就如何抢救双峰傩戏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在研讨会上,陈仕福会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南部非遗的传承项目以及传承人的困窘现状。他指出,南部非遗目前正面临着即将灭绝失传的危机,其中双峰傩戏、保城地灯、店垭花灯和剪纸等项目尤为紧迫。为了让双峰傩戏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他提议由升钟湖文研会与南部县非遗保护协会共同发起成立抢救双峰傩戏小组。

这个小组的主要任务明确而艰巨,那就是重新推荐年轻且爱好双峰傩戏的人申报传承人,挖掘整理出那些能够搬上舞台、具有深刻意义的傩戏。陈仕福会长对双峰傩戏的传承人、排演人员以及研究会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规划。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一致决定由陈仕福担任抢救双峰傩戏小组组长,冯明海担任副组长兼导演,推荐并申报赵绍强作为双峰傩戏下代传承人,罗定璋、蒲晓军、袁东升作为成员,陈旭与曹福章则作为非遗保护协会抢救双峰傩戏的成员。

冯明海老师作为与傩戏传承人杜南楼有过密切接触的人,为大家讲述了他在杜南楼面前采访所留下的第一手资料。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所接触到的杜南楼傩戏的精华所在,让人们对双峰傩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强调,当前的人们对双峰傩戏究竟是什么内容知之甚少,而实际上,傩戏最初起源于跳端公、跳大神,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祈雨、祈福、祭祀等活动。虽然杜南楼老师已经离世,但双峰傩戏之中耍傩傩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冯明海老师还撰写了剖析双峰傩戏的文史资料,为抢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张大清主席首先给双峰傩戏一个准确的定义:跳神之中有傩戏,傩戏之中夹杂着傩舞,傩舞的成分大于傩戏。他还强调,双峰傩戏研究的冯明海不仅排演出了双峰傩戏,还根据上古传说编排了伏羲文化演出,这是一种创新。他指出,傩戏实际上是地方民族文化的综合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张大清主席还对双峰傩戏传承人进行了推荐,认为冯明海和赵绍强是非常合适的下代传承人。他认为,傩戏的演出人员可以定为十多人,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现傩戏的魅力。同时,他也强调了傩戏唱腔的独特性以及小调的存在,指出判卦、绘符、念咒三大经典缺一不可。他还特别指出,上级部门对双峰傩戏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实际上能够演双峰傩戏的人员大有人在。

从傩戏的根源说起,它最早起源于跳端公、跳大神,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傩傩送财神等形式。双峰傩戏传承人杜南楼对这些形式进行了改编,将其分为天上傩戏三十二戏和地上傩戏三十二戏。然而,由于傩戏之中有些迷信成分,不利于其健康发展与传承,因此,非遗保护协会与大家一起对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了深入研讨。

陈仕福会长强调,双峰傩戏要实现传承发展,首先要从傩戏剧本内容进行创新。要创作一些具有教育意义、传递正能量的剧目,做到既守正又创新。将傩戏之中比较健康、有教育意义的部分重新挖掘、整理、编排,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双峰傩戏,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在座谈会上,陈仕福会长还列举了南充的“蛴蟆节”这一成功案例。当地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五个镇每年正月十四都要举办蛴蟆节,且举办得十分火爆。共兴镇政府还邀请他创作了金钱板唱词《蛴蟆颂》,每年正月十四都要邀请他去表演。他以此为例,说明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以及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他指出,当下南部县政府正在大力开发升钟湖,打造国家五A级旅游度假区,同时还要修建非遗节目表演馆,为游客展演南部的非遗节目。双峰傩戏作为双峰乡的一张名片,也是升钟湖的一张名片,更是南部县的一张名片!他对今天抢救双峰傩戏座谈会推荐的传承人当场表态,回南部县后就向南部县文化馆申报。他还表示,前段时间他与新联会会长许甫和文旅协会会长张修旭就抢救双峰傩戏进行过沟通,二位会长都表示支持,并将此事提上2025年协会的议事日程。3月13日,南部县老科协班子成员调研南部非遗保护协会,领导们也表示抢救南部非遗是每个南部人的责任。此外,还有各异地南部商会的领导和会员、各位乡贤也表示支持,有了众人的支持,抢救双峰傩戏的资金由他来筹集,排演双峰傩戏的任务则由双峰傩戏抢救小组负责。

高新德在双峰傩戏抢救座谈会上,首先解释了什么是非遗,让大家对非遗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讲述了升钟湖文研会在张大清的带领下,为升钟湖民间文化、双峰本土文化做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他特别强调,“傩”字的意思是一个人在落难,合起来就是“傩”。他再三强调,如果要抢救双峰傩戏,必须要让双峰人自己参与其中,排演出具有双峰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傩戏来。

冯益民讲述了他与双峰傩戏传承人杜南楼的接触过程,包括受杜南楼手把手教打结等细节,以及他参与排演双峰傩戏角色的经历。他还讲述了自己去拜访杜南楼并与外国人一起合影的故事,以及杜南楼将傩戏面具卖给外国人的过程。这些故事让人们看到了双峰傩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让大家更加意识到抢救双峰傩戏的紧迫性。

蒲晓军提供了他和杜南楼接触时有关傩戏的说法。他介绍说,傩戏又叫端公戏、坛戏、师公戏、傩堂戏等,又称戏曲的“活化石”。他还提到了“戴上面具子是神,取了面具是人的”这一说法,生动地展现了傩戏的神秘色彩。他提供了自己和杜兰楼接触时记下来的傩戏剧目,如《冯生赶考》《张郎打渔》《张飞审瓜》《钟馗捉鬼》《八仙庆寿》《傩傩学艺》《笑和尚送福》《仙官送子》《开路将军》《傩傩解关》等,这些唱词“关关难过关关过”,充分体现了傩戏的文化内涵。他还详细介绍了双峰傩戏的起源于北宋朝时期,区别于其他地方傩戏的特点,即双峰傩戏剧目内容三教合一,融合了巫教端公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他指出,傩傩在三教中游走,与人神鬼妖魔沟通劝和求财送福。端公设坛,祈福、捉鬼、降妖、伏魔时一般要请火神(耍火吐火)、上刀山、下火海、过油锅、定碗、定鸡、定筷子等,最后还要受茅山令才能出山。这些详细的介绍,为抢救双峰傩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这次的抢救双峰傩戏之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成立了抢救双峰傩戏小组的班子成员,明确了各组的责任,非遗保护协会负责后勤保障包括资金落实,双峰傩戏抢救小组负责具体傩戏的人员参加排练、演出以及傩戏的剧幕,还解决了双峰傩戏以及传承人几十年来的心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双峰傩戏抢救小组的努力编排下,我们将能够看到原汁原味、具有双峰元素文化的双峰傩戏。

南部县非遗保护协会,每个会员每年只缴贰佰元会费,然而,陈仕福会长为了抢救南部非遗,不停地向政府报告非遗状况,向各个商会、协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呼吁,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抢救、资助南部非遗活动中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执着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

这次的抢救双峰傩戏之旅,是南部县非遗保护协会从协会成立以来,为抢救南部非遗文化做出的第一个重大行动,是吹响的一次嘹亮的号角。在南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南部县文广旅游局的指导下,在南部县文化馆的大力宣传支持下,在南部县非遗保护协会的倡导与带领下,双峰傩戏的前景必将更加光明。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让双峰傩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文化宝库增添更加璀璨的光芒!

从杜南楼焚毁家当的决绝,到陈仕福四处奔走的执着;从冯明海手抄戏本的坚持,到赵绍强初学傩舞的青涩,双峰傩戏的每一步重生都凝聚着文化守护者的热忱与智慧。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抢救行动,不仅关乎一门古老艺术的存亡,更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文化根脉的深刻自觉。正如文化学者张大清所言:“傩戏是双峰人的精神基因,丢了它,乡愁就无处安放。”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抢救“戏曲活化石”双峰傩戏而努力,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