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教育戏剧赋能学生成长

更新时间:2025-09-08 07:11  浏览量:1

山东省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以语文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索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经过20多年的深耕实践,教育戏剧已成为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载体,并以此为起点向其他学科和日常的班级活动、校园活动拓展融合,实现了由“填鸭式”教学到“生长式”育人的转变,使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体验剧场:

让知识在情境中“生长”

为了激活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情感体验,促进教学变革,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袁丽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提出了“体验剧场”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戏剧元素,在即兴表演、角色扮演中使抽象知识点变为可感知的剧场场景,让学生在浸入式学习氛围中实现知识内化,在演绎呈现中引发对人性、社会的体悟。

课堂上,当学生们在《金色的鱼钩》演绎“老班长,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时,整个教室沉浸在悲壮的氛围中。扮演伤员的学生声音哽咽,眼眶泛红;饰演老班长的男孩佝偻着背,用颤抖的双手模拟喂食动作;台下学生自发举起课本当作“担架”道具,在教师设计的“群体雕塑”环节,45个孩子共同构建起长征路上的生命群像。这种沉浸式体验使《金色的鱼钩》不再只是课文,而成为学生们触摸历史温度的时光隧道——课后有学生在日志中写道:“我终于懂得了‘信仰’不是一个抽象的词,它是老班长咽草根时的微笑,是指导员临终前的托付。”这堂充满张力的课,最终化作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里生动的实证案例。

全息生态:

构建跨学科育人网络

学校以“全息生态”理念为引领,打破传统学科的孤立边界,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跨学科育人网络,推动教育戏剧从单一学科的“单点渗透”向多学科的“全科共生”发展,形成了“戏剧+学科”的涟漪效应,实现了知识、思维与情感的深度融合。

在跨学科综合这一学习模式中,教育戏剧是核心的学习载体。语文课堂上的《草船借箭》,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完成一次文学鉴赏与战略博弈的双重学习任务;数学课堂上的“智慧超市”情景剧,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将枯燥的四则运算转变为生活中的积极应用;美术课堂上的“三打白骨精”皮影戏,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学习与美育的有机融合……这种全学科浸润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充满探索的乐趣,让每一次学习都成为思维与情感的深度对话。

在课外育人领域,学校打造戏剧社团矩阵,形成第二成长场。手偶剧团突破语言壁垒,哑剧团深耕肢体语言,小小编剧团培养创作习惯,配音团探索声音表达。在戏剧课程的引领下,学生通过“编—演—观—评”完整的流程,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从二年级版《刘胡兰》小演员坚毅的目光,到六年级版《武松打虎》的名著新编,再到跨学科版《司马光砸缸》的安全教育新拓展,一个个剧目成为立体式育人的生动实践。

制度赋能:

打造可持续发展体系

为确保教育戏剧持续发展,学校打造了“三维动力系统”:制度层面形成“领导小组—学科工作室—班级实施组”三级推进机制;师资培养方面,通过“双师工程”培育既懂学科教学又通戏剧的复合型教师;文化浸润上,设置戏剧主题墙、戏剧角等特色空间,定期举办戏剧节、戏剧沙龙等活动,让美育无处不在。

学校引入“成长画像”评估模式,通过云平台实时记录学生的创作轨迹,并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表现性评价,为每名学生生成独特的艺术素养发展图谱,让教育戏剧成为撬动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支点,实现了以评促学、以学促能的教育目标。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在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当学生将课本文字化作他们的鲜活表情,当他们在舞台上自信表达时,我们看见那些被点燃的灵魂,正在用创造力重写教育的脚本。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