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共赏“胜利之歌”,红旗歌舞团燃情亮相国家大剧院“第二现场”
更新时间:2025-09-07 19:33 浏览量:1
从浩荡雄浑的《坚不可摧的传奇》《神圣的战争》,到轻盈曼妙的《红莓花儿开》《卡林卡》,从情怀亲切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到家喻户晓的《我是一个兵》《我爱你,中国》……自9月4日起,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在国家大剧院连续“驻场”,4天6场“胜利之歌”音乐会倾力展现了这支“戎装艺术劲旅”的深厚功底,也以一次次台上台下的默契合唱见证了中俄两国人民的绵长友谊。
9月6日晚,作为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的第三场直播,“胜利之歌”音乐会从北京飞向全国各地。借助4K超高清+5.1环绕声技术,这些被岁月铭刻的作品传遍了椰林海湾,抵达了雪域高原。
4天6场,超70首作品铭刻历史记忆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渊源密切。1928年,依托苏联红军的军乐传统,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以下简称红旗歌舞团)应运而生。这支全称为“荣获两枚红旗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的俄军亚·瓦·亚历山德罗夫模范歌舞团”的艺术团体,前身为“以米·瓦·伏龙芝命名的中央红军之家合唱团”,从诞生之初便“为战士而歌,为胜利而舞”。1941年,歌舞团创始人、作曲家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创作《神圣的战争》,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神圣的战争》传唱在战斗前线,激励了千百万苏联人民为国家奋战到底,至今,这首歌曲仍是红旗歌舞团每场演出的保留曲目。
包括《神圣的战争》在内,红旗歌舞团在北京的6场演出以多种编排形式囊括了超70首作品。在团长、艺术总监根纳季·萨切纽克的带领下,合唱团、舞蹈团、乐团携手十余位俄罗斯国宝级歌唱家轮番亮相,用连串经典展示着这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级别最高的军队歌舞艺术团体的赫赫盛名: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瓦基姆·阿纳涅夫被称作“卡林卡先生”,几十年来,他演绎的《卡林卡》风靡全球,在北京舞台上,他又一次带来了这首代表作,温暖澄净的歌喉、自如转换的美妙长音令人叫绝;另一位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瓦列里·伽瓦与合唱团配合默契,把民歌《沿着彼得大街》表现得明亮轻快,感染力十足……此外,舞蹈节目《哥萨克骑兵》《焦尔金就在我们中间》《水兵舞》《俄罗斯舞》热烈活泼,敏捷高超的舞步急速变换,鲜艳的民族服饰如同盛放的花朵翻飞旋转,数度将气氛推向高潮。
当《国际歌》《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曲目名出现在字幕机上时,观众席中传来一阵惊呼,掌声随即汇成节拍,贯穿旋律始终,虽然语言不同,但台上台下无不对旋律无比熟稔。“每一场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我们都感受着现场观众的呼吸,收获了热烈的喝彩。”根纳季·萨切纽克激动地说,“俄罗斯人民和中国人民始终站在一起。”为回应中国观众的喜爱,红旗歌舞团改编呈现了《游击队歌》《我是一个兵》《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等多首中国作品,在6场演出中多次作为返场彩蛋的《灯火里的中国》则在歌舞团内部提前进行了多轮试唱,最终站上舞台领唱的女高音瓦连京娜·索洛维约娃,是其中唱得最好的一位。
范围扩展,西藏成为本轮直播的最高点位
“几乎每一首都是从前的回忆。”观众宋先生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不仅《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唱得手到擒来,还会说些简单的俄语。趁着大阅兵“提气”的后劲,他连看了两场演出,有个瞬间让他格外难忘:9月5日晚,走出剧场的观众意犹未尽。不知是谁唱起了第一声,《国际歌》的旋律自发地在人潮中凝聚起雄壮声浪。
“我们了解红旗歌舞团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他们所能唤起的共鸣,也希望国家大剧院这个平台上呈现的最优秀的节目能被全国观众看到。”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马荣国说。为此,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下,中国电影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联超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协力助阵,9月6日晚,红旗歌舞团的现场演出经由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在北京、西藏、新疆、内蒙古、海南等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余家剧院和近百家影院进行直播。成立于7月20日的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联合协作组发挥机制优势,促成本次参与直播的剧院规模与数量再创新高,西藏自治区首次牵手“第二现场”,成为海拔最高的直播点位,在西藏大剧院、尼木县党校礼堂、当雄县黑帐篷演艺新空间,上千名观众同步见证了北京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考虑到这次新加入‘第二现场’的剧院有十余家,直播前期的准备阶段,我们做了大量工作。”马荣国介绍,为确保“真直播”最大化呈现4K超高清+5.1环绕声技术的影音品质,技术团队对参与“第二现场”的机构进行了“地毯式”的设备条件评估,奔赴全国多地完成多轮联调、联测,保证网络链路和设备稳定安全,助力优质文化资源顺利直达基层。
在西藏大剧院,北京西藏拉萨指挥部邀请北京拉萨实验中学的400名学生前来观演。高三学生米央说,这场直播“仿佛时空切换,我好像正坐在国家大剧院的剧场里”。舞台艺术和导播技术的充分融合,让米央和同学们深切体会着“艺术+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打造样板,助力全国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
从4月19日的话剧《林则徐》,到7月19日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再到9月6日的“胜利之歌”音乐会,迄今,“第二现场”已成功进行了3次直播,不断拓展艺术门类和参演团体。
作为首支亮相“第二现场”的国际顶尖艺术团体,红旗歌舞团给予了版权等多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但同时,由于歌舞团的行程安排相当紧密,留给导播团队的准备时间相当有限。9月4日,歌舞团抵达国家大剧院开始彩排,导播团队“先对每个作品进行单机位拍摄,然后结合节目的不同特点以及现场灯光、艺术家的站位,设计详细的机位。”马荣国透露,这次直播,现场布设了约10台机位,两台遥控摄像机隐藏在上场口、下场口位置,专门捕捉舞台后区合唱团、乐团中每一位成员的表情与精湛表演。
直播当晚,位于国家大剧院地下的导播间里,数路镜头同时汇总在大屏幕上,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发出一个个指令:“现在进入正式演出,第一首作品《坚不可摧的传奇》,先是右侧合唱,然后小号起。”“《草原啊,草原》准备,开头是小号、贝斯,接着是合唱的轰鸣。”从局部到整体,这套事无巨细的分镜头脚本紧密贴合着作品特点与现场氛围,把演出的精彩时刻一并囊括,再配合深入浅出的导赏环节、先进的技术赋能,“第二现场”文化品牌正在为全国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提供可参考、可推广的“北京样板”——2024年,北京市广电局联合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在北京市财政局支持下正式发布《北京市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2024-2026)》,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国数字视听制作中心,不断擦亮的“北京大视听”品牌,正在持续焕发旺盛活力与行业示范效应。
记者:高倩,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