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戏曲演员在台上,别光顾着大喊大叫,韵味才重要!

更新时间:2025-08-30 11:56  浏览量: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戏曲界产生了一种歪风,就是演员与演员之间比着来 , 比调门儿谁高,谁能喊、谁能吼。这种歪风邪气,最早应该是从演过样板戏的那些演员那儿来的,他们习惯于样板戏那种高喊、大吼、昂扬激越的演唱风格,所以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也把这种不好的风格带进了对传统戏的理解中。这其中,张派就是重灾区。

大喊大叫

啥时候大喊大叫成了一个艺人好与不好的衡量标准啊?当然,当今时代的很多 “棒槌” 观众,也是造成这种恶劣现象的一个主因。台底下那些 “棒槌” 们,就喜欢看台上大喊大叫、“撒狗血”,没办法。从程派的李世济,到张派的某某某,某某某,还有人说老郭(郭德纲)也是在台上大喊大叫。但人家老郭毕竟是业余的,不是你们这行里的人,人家怎么喊,那是人家作为一个票友的事儿,所以无所谓。

激昂慷慨李世济

可你们内行,是引导戏曲风气的引领者啊!你们拼命 “撒狗血”、大喊大叫,还 “拉响鼻儿”“拉火车鼻儿”,这不是把观众的审美都带歪了吗?台底下一些 “棒槌” 就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卖力气,才是唱得好,这叫什么事儿啊!

其实,戏曲历来都是以韵味为尊。唱戏要是没有韵味,只会直来直去、大喊大叫,那跟菜市场的卖菜大妈吆喝有什么区别?有人说,过去小达子(李桂春)在上海很红,武功好是一方面,他的唱也是高声大嗓、洪亮高亢,可就是没什么韵味。他儿子李少春就不一样了,嗓子也好,但从来不会没目的地追求大喊大叫,所以说李少春比他父亲李桂春要高明得多。

李少春

因此过去有老戏迷就说:“你的嗓子好是优势,但如果只会一味地大喊大叫,那不管你声音多高多响,也算不上上乘。” 外行人或许很欢迎,内行人表面上不会说什么,背地里却会嗤之以鼻。过去人们说刘鸿声、高庆奎这些人,声音很响亮,但唱得总不够地道,总感觉韵味差得多,比不上谭鑫培;可要是跟现在一些唱得淡如寡水只会大喊大叫的戏曲演员比,刘鸿声、高庆奎的韵味可就好太多太多了。

人家那时候的艺人,要嗓子有嗓子,要调门儿有调门儿,要响亮有响亮,韵味还好;可今天这些所谓爱高声大喊的演员们,要嗓子有嗓子,要响亮倒是也有响亮,但就是没韵味,唱得淡如寡水,就凭着大喊大叫去讨好台底下那些 “棒槌”。但话又说回来,现在真懂戏的人确实不多,要是不靠这些 “棒槌” 捧着,我看戏曲更得死得快。

其实对于唱腔调门儿这一点,梨园行里也有很多规矩。当然,中国戏曲的调门儿定调本来就不固定。最早的戏曲都是高调门儿,原因也和那时候没有扩音设备,或者经常要去 “野台子” 演出有关 —— 不用高调门儿高声大喊,台底下根本听不见,所以才得这样。但后来,名角儿们有了自己的私房胡琴,就可以随意定调门儿了,根据自己的嗓子条件定高定低,这倒也无所谓,可问题是这样一来就显得比较乱了。这一点跟西方就不一样,西方的调门儿非常精准,该是什么调就是什么调,好像都是用仪器定好的,不允许随便改,是什么调就必须按什么调唱。

西方歌剧

当然,说起来昆曲也不像乱弹(指京剧等地方戏曲)这么乱。昆曲的 “调门儿”是固定的,不过那时候不叫调门儿,而叫宫调,比如黄钟宫、仙吕宫、中吕宫、双调、商调、大石调等等,常用的就有八九种之多。他们唱哪一种曲牌,就用哪一种宫调,规定得很严格。

昆曲

其次,秦腔的调门儿也比较严格。不但一出戏里各个角色必须用一个调门儿,据业内人讲,每天演戏,从始至终,不管演几出戏,都必须用同一个调门儿。其实我过去也听说,晋剧最早演唱的时候也是一个调门儿,而且这个调门儿还很高,不允许你用这个调、他用那个调,都是事先定好的 —— 你要是没那嗓子,就别吃这口戏饭。可到了皮黄(京剧前身)这儿,就乱多了,简直是一个人一个调门儿,有的人甚至在一出戏里,都用不同的调门儿演唱。

当然,这样也不是全都是坏处,也有它的好处,就是什么人都能吃戏曲这口饭,嗓子稍微差一点儿也无所谓;但不好的地方就是太乱了,一个人一个调门儿,让人觉得无所适从。当然,也有些戏会因为角色的情况互相迁就,比如《二进宫》,要是都按正常调门唱,那老生和花脸就占点儿便宜,旦角儿就吃亏了,所以后来就把调门儿降低了,让老生、花脸来 “迁就” 旦角儿。

程砚秋演《二进宫》

可有人说了:“你旦角儿没那么高的调门儿,不会别吃这口饭吗?” 那是你想简单了。要是老生、花脸是二路演员,没什么名气,而旦角儿是程砚秋那样的名角儿,谁听谁的?不言而喻嘛,所以就有了 “私房胡琴儿”,也有了一出戏用好几个调门儿的现象。

说到这里想起一件旧文献上记载的旧闻:据说在民国初年,有一次大合作戏,是在北平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演的,戏码是《四郎探母》。这出戏有个俗语叫 “杨四郎打通关”,意思是杨四郎是主角儿,所以谁跟他搭戏,都得迁就他的调门儿。可那天,杨四郎是谭鑫培演的,梅兰芳演铁镜公主,陈德林演萧太后,龚云甫演佘太君,姜妙香演杨宗保,基本上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琴师,所以每个人也都想唱自己的调门儿。这种现象,其实在那时候的地方戏里都少见,可在京剧里已经大量出现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还真难说得清。

京剧《四郎探母》巡营

姜妙香唱杨宗保“巡营”的慢板时,觉得调门儿不合适,就私下找给谭鑫培操琴的徐兰沅,让他把调门儿调高一点儿。等姜妙香唱完,徐兰沅怕谭鑫培唱这个调门儿不合适,就悄悄又把调门儿拧回去了。这时候谭鑫培在后台其实都听着呢,他接着就按刚才小生(姜妙香)的调门儿接唱,结果一张嘴就不在调儿上。

好在老谭经验丰富,演了一辈子戏,不会因为这点儿小差错出丑,迅速就把调门儿改了回来,台底下的观众也没怎么发觉。但老谭心里有点儿不痛快,到了后台就对朋友说:“你们听见了没有?一出戏里都找不着个准调门儿,这总归是大家坏了规矩,我谭鑫培在这里可半点儿错也没有哎!”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