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当沪剧遇上交响乐:这场名家云集的音乐会,藏着老上海的新味道!

更新时间:2025-08-29 13:44  浏览量:1

昨晚的上海商城剧院,后台的化妆镜前挤满了熟悉的面孔。茅善玉正对着镜子调整头饰,孙徐春在侧台轻声哼唱着《雨中情》的调子,73岁的作曲家汝金山握着指挥棒反复确认节拍——80多人的交响乐队早已在台下坐定,琴弦上还带着未散的松香气息。这场由新东苑集团操办的沪剧交响音乐会,把沪剧界的半壁江山都请来了。

一嗓子定调:名家们的"新旧融合术"

"手拿碟儿敲起来......"当茅善玉的嗓音穿过交响乐的织体,台下立刻响起细碎的赞叹。这段《星星之火》的经典唱段,她唱了三十多年,但昨晚有些不一样——小提琴的颤音接住了她的拖腔,圆号的低音垫在"苦难的日子"那句词下,原本带着泥土气的乡音,突然有了绸缎般的光泽。

孙徐春和她搭档的《雨中情》更见巧思。"濛濛细雨"四个字刚出口,竖琴就洒下一串音符,像真的有雨丝落在舞台上。"你我相逢在雨中"的对唱时,乐队突然收住,只留一把二胡伴奏,等唱到"情丝万缕",交响乐轰然再起,台下的老戏迷李阿婆悄悄抹了抹眼睛:"听了几十年沪剧,这版竟像第一次听。"

最让人意外的是沪剧版《唱支山歌给党听》。新东苑沪剧团团长沈慧琴站在茅善玉身边,两人的嗓音一个清亮一个醇厚,合唱团的和声像潮水般涌来时,有人发现连乐队里的年轻乐手都在跟着打拍子。"以前总觉得交响乐是洋玩意儿,"后台的化妆师笑着说,"现在才懂,沪剧的调门和交响乐搭起来,竟比咖啡配粢饭团还对味。"

半年磨一场:民营院团的"破圈实验"

这场音乐会藏着不少"第一次"。新东苑沪剧团的工作人员说,光是确定曲目就开了12次会——既要照顾老戏迷的怀旧情结,又要让年轻人听出新鲜感。最终敲定的《敦煌女儿》选段,汝金山改了五版总谱,把敦煌壁画的厚重感融进了沪剧的委婉里。

"沪剧院年年做交响音乐会,民营院团这么大阵仗,我们是头一个。"沈慧琴拿着节目单感慨。为了这场演出,团里的演员每天加练两小时,有人特意去听交响乐音乐会找感觉,还有人把汝金山改编的谱子存在手机里,走路都在哼。上海沪剧院的名角们来助阵时,看到民营院团的乐手们在后台标注的密密麻麻的笔记,都忍不住点头:"这股认真劲儿,能成。"

汝金山的指挥棒里藏着更深的心思。这位73岁的老作曲家,把《红灯记》里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改成了交响版,铜管乐器一出来,台下的老观众直拍大腿:"这味儿,正!"他说自己改谱子时总想着:"不能让交响乐盖过沪剧的魂,要像给老旗袍镶了道新花边,耐看。"

免费的盛宴:让沪剧走出剧场

演出前三天,赠票就被抢光了。主办方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慧音文化公益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决定不售票,让更多人能来看。65岁的张阿姨从宝山坐了两小时地铁赶来,手里还攥着早年看沪剧的旧票根:"没想到能免费看这么多名角,值了!"

更妙的是网络直播。演出时,后台的工作人员不时刷新手机,看到直播间里有人发"沪剧真好听",有人问"下次什么时候演",还有年轻人请教"怎么学沪剧"。负责直播的小王说:"有个观众留言说,本来陪奶奶看,结果自己也看入迷了,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

舞台上的"冰屏"LED屏也成了亮点。演《敦煌女儿》时,屏幕上浮现出敦煌壁画,沪剧的唱腔和壁画里的飞天仿佛融在了一起。有观众说:"以前看沪剧只盯着演员,现在眼睛不够用了,又要看表演,又要看屏幕上的景,新鲜!"

散场时,不少观众还在剧院门口讨论。有人说茅善玉的嗓子还是那么亮,有人夸交响乐编得巧,还有人打听新东苑沪剧团下次演什么。晚风里,隐约还能听到有人哼着"手拿碟儿敲起来",调子比平时多了几分轻快——那是沪剧和交响乐碰撞出的新味道,在老上海的夜色里,慢慢散开。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