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71岁陈佩斯《戏台》爆赚!票房4亿分账1.33亿

更新时间:2025-08-27 14:46  浏览量:2

电影《戏台》的横空出世,就像水面上炸开的烟花,美艳中夹杂着等待散落的宿命感。71岁的陈佩斯老师,披甲上阵,再战江湖,用十年的心血和虔诚,为观众织就了一场关于戏曲、人生与深情的恢弘篇章。而在幕布背后,他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冷峻——那几乎令人窒息的票房分成、成本压力以及观众口味的转变。

一部《戏台》,咱们先看看它做到了什么。开演30多天,票房累计超过4亿,你品品,这在当下流量明星扎堆儿、爆米花商业片遍地呼啸的电影市场,算得上是一股清流了。这部戏从剧本到表演,从情感到思想,都是老艺术家级别的"腕儿货",质量过硬,观众口碑也不赖。但陈佩斯老师能分到的,是少得可怜个零头,还不到观众眼里“高票房”的一个零头。

电影市场的分账机制,咱们普通观众往往没啥概念,但这笔账一摊开,谁都明白,这不是谁在刮"陈佩斯"的艺术风骨,而是市场法则使然。一部4亿票房的电影,说是辉煌,但电影院要拿走将近一半,还得分给制片、发行、宣发等等一系列“叉腿喝咖啡”的环节。剥开一层层的壳儿,剩下的真正落到陈佩斯口袋里的,少得让人心疼。

有人戏言,这陈佩斯不光在演戏,还能当"义工",黄渤老弟为了这部戏甚至还零片酬出演,把本该开给他的2000万片酬让出来。这其中的默契和情义确实感人,但这也侧面说明了传统艺术类型片在市场上讨生活,真不容易。

拍《戏台》,陈佩斯倾尽心血,他捏着本子琢磨十年,辗转舞台电影之间,几度易稿,十年磨一剑,只为了给观众呈现最纯粹的戏曲魅力。可是个人的热爱再怎么决绝,也抵不过环境给出的现实。如今的影院,什么类型火?爆米花!剧情要酷炫,场面要招摇,特效最好把人眼睛闪瞎。过日子的人来消遣,膨胀的纸片人情怀足够花样交卷,谁会关注一部关于传统戏曲的故事?

陈佩斯没打高预期,他拼得是花瓣,守护的是艺术的心血。他选择了冷门,又冷门中求突破。但口碑归口碑,话题归话题,票房反映的是利益链顶端所有环节的胃口,直接摆到了眼前。

其实,这种艺术孤旅的故事不止《戏台》一个。几年前,姜文的《邪不压正》轰轰烈烈叫好不叫座,管虎的《八佰》再现抗战之壮烈,也经过不少口水战的洗礼。而陈佩斯的《戏台》,可能处境更微妙,它既没有姜文的个性强势,也没有《八佰》的爆点题材,甚至戏曲这一题材本身就注定了与大多数年轻观众距离较远。

这让人想起一句话,叫“泥鳅活着靠塘底的腐质,纤夫拉船靠岸上的目光”。艺术片的创作,靠着个别电影人一腔孤勇在寒冰中前行,而市场需要它拉入视线。有人愿意为好内容买单,但这种纯粹的欣赏者在整个票房基数里,算不上大头。

掏心窝子来讲,咱们不能说市场错。但是,像陈佩斯这样的艺术家如果屡屡被市场的“体质所限”掸灭激情,那我们究竟还能指望什么样的卓越被遗憾收场呢?票房的成色背后,是艺术家的一声叹息,是作品背负的沉重,是我们对传统和创新认知的某种无言控诉。

《戏台》的光辉,是那些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但这个梦想,需要更大的舞台和善意的观众托举。陈佩斯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不图赚钱,却还想在观众面前拍拍良心说“我尽力了”,这心甘之不可得,何尝不是他们甘之若饴的“亏本买卖”?

老话儿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也许看不到陈佩斯“下回再战”的豪言壮志,毕竟岁月不饶人,艺术也得讲生机。但假如连大家心里这一份对传统之根的敬畏都不复存在,那么票房赚满亿,观者分魂光,行业根基又何必硬撑?

陈佩斯老师这次,多半得靠网络端分账再捞渠余补缺,但无论如何,这片子它赚的不是票房,而是一种传承下去的精神。陈佩斯老师固然辛苦,但观众也没亏。毕竟,他留下的是文化,是戏台上长灯闪烁间,你心底那一点对于传统戏曲微妙的感动。

终归一点:也许这一代艺术人老去,但《戏台》永远有它的看台,推广了传统,守住了根,至于赚少赔多,谁还在乎呢?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