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短剧”创新演绎敦煌文化
更新时间:2025-08-28 18:03 浏览量:1
沉睡千年的敦煌壁画以灵动舞姿焕新亮相,古今舞者跨越时空对话,铺展一段别具一格的文明传承之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总台甘肃总站、红果短剧、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抖音非遗计划、北京舞蹈学院、酒泉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首部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于8月29日在央视频、抖音(央视频官方账号)、红果短剧APP正式上线。《舞动敦煌》讲述了舞蹈学院学生陈曦与唐代舞姬昭慕云因为莫高窟壁画产生灵魂互换,两人在守护莫高窟画稿的过程中,共同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这部融合敦煌壁画与舞蹈魅力的作品,以“舞蹈+短剧”的全新形态,为观众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敦煌叙事。
古今双线叙事,让敦煌文明的传承有了新表达
敦煌的魅力,既刻在石窟壁画的历史纹路中,也流淌在文明延续的基因里。《舞动敦煌》锚定唐代与当代两个时空坐标,以古今对话的叙事方式,展现这份文明的延续。在首播剧集中,舞蹈学院学生陈曦在游学莫高窟时,模仿壁画上的舞蹈动作,意外和唐代舞姬昭慕云互换了身份。而在二人的交流沟通后得知,两人灵魂互换关键,就在于众人正在争抢的莫高窟壁画蓝本。接下来,两位跨时空的女性,将如何携手守护莫高窟的画稿?她们在各自的时代里,又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考验?这些问号,都将一一揭晓。
为了更好呈现古今对话、时空交错的深邃意境,《舞动敦煌》巧妙采用了镜像构图等多种视听手法。唐代沙漠驼队与现代排练厅双线并行,洞窟壁画的光芒与舞台追光形成意象呼应,匠人修复壁画的执着与舞者练舞的坚韧相互映照,在充满时间流动感的叙事空间里,“文明传承”的主题悄然浮现。
《舞动敦煌》以“古今精神传承”为核心,既展现了“敦煌舞”在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中的历史价值,也传递出文化的延续不仅依托物质载体的留存,更需要个体在时代进程中坚守信念、实现自我突破的内涵。两位跨时空女性的携手成长,亦能让青年观众在古今交替、新旧碰撞的叙事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力量,进而审视自我成长,探索人生相关议题。
舞乐匠心和鸣,引领短剧创作向“精”而行
“敦煌舞”是《舞动敦煌》展现敦煌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如何让千年壁画上的舞姿 “动”起来,是剧集影视化的关键。一方面,主创团队以匠心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飞天、伎乐天等经典壁画形象进行解构重组;同时,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作为出品方,全程协调实景拍摄场地与敦煌研究院的学术资源,让敦煌壁画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自然融合了历史底蕴与艺术表达;更重要的是,北京舞蹈学院作为联合出品方,从专业层面提供了扎实支持。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中国古典舞系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史敏担任舞蹈总监,深度参与舞蹈动作设计。她将壁画中静止的乐舞艺术转化为鲜活的“敦煌乐舞”,力求实现舞蹈语言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创新性的平衡。史敏还本色出演剧中舞蹈老师,带领演员排练时,以动态舞姿解读敦煌壁画的美学内涵,用肢体语言传递丝路文明的独特韵味。剧中陈曦一角则由北京舞蹈学院敦煌舞专业毕业生、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舞蹈演员徐柘饰演。她通过“敦煌舞”标志性动作串联剧情转折,成为角色情感外化与时空切换的视觉符号,拉近了年轻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原创音乐也是《舞动敦煌》的亮点之一。音乐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主任郭思达团队打造,融合了汉唐、西域、波斯、佛教等多元音乐元素,而二胡、笙、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的运用,或简约含蓄,或饱满悠扬,或气势磅礴,更凸显了敦煌文化多元交融的特色。此外,总台主持人苗霖友情客串客栈老板,其生动演绎为剧集增添了一抹灵动色彩。
此外,抖音非遗计划也在《舞动敦煌》筹备上线过程中提供特别支持,助力《舞动敦煌》用现代表达展现非遗魅力和传统美学,呼应了“文化传承需要创新手段”的时代命题。
当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伎乐天与现代舞者的身影交叠,《舞动敦煌》正以“舞蹈+短剧”的全新形态,铺展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也将勾勒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融共生的生动图景。《舞动敦煌》即将上线,期待每一位屏幕前的观众,都能在这场古今共鸣中,触摸到敦煌文化的温润与活力。
编辑: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