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从报刊戏剧到救亡歌声,韶关如何点亮华南抗战的文化之光?

更新时间:2025-08-26 14:40  浏览量:1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云集广东的战时省会——韶关。北迁至韶关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分重视对抗战文化的领导,先后成立了粤北地区党的文化领导小组和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组织领导进步文化人士和文化团体积极占领和开辟文化阵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迅速掀起抗战文化运动高潮,对广东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01

点燃华南抗战的舆论火炬

广东党组织利用韶关文化人士云集,文化空前繁荣的有利契机,创办和领导《新华南》等报刊,坚持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揭露日寇的侵略罪恶与汪伪政权的卖国罪行,动员民众抗日,传播实行民主政治呼声,揭发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阴谋。

1939年4月1日,《新华南》在韶关(曲江)创刊,这是以统一战线刊物的形式出现的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刊物(半月刊),行销粤、桂、湘、赣、闽和香港等地,迅速成为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主要的宣传舆论阵地。特别是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禁止《新华日报》在广东发行后,该刊担负起在广东等地宣传共产党主张的责任。广东党组织通过这个刊物,开辟了一个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合法斗争和地下斗争相结合而以合法斗争为主的强大统一战线阵营,对在领导抗日斗争中宣传党的主张和在思想领域团结全省人民共同抗战起了很大作用,被誉为是“华南人民团结抗日的号角”。据曾经参与其事的老同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忆:“现在五六十岁的华南地区的革命干部,没有一个不是接受过《新华南》的影响,没有一个不是和《新华南》的斗争息息相关的。”

《新华南》创刊号。

除了《新华南》,韶关还有《抗先通讯》《广东青年》《新军》《广东民众》《新妇女》等10余家党领导的报刊,这些报刊宣传团结抗日,动员组织民众为抗战。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由进步美术家刘仓、梁永泰参与编辑以版画为主的《抗战画报》(半月刊)、蔡迪支编辑的《建军画报》在韶关(曲江)创刊,他们用形象直观的版画进行抗战宣传,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韶州生活书店。韶关市博物馆供图

在创办报刊的同时,广东省委还大力建立和发展进步书刊的发行阵地。1939年1月,省委设立五五书店作为《新华日报》韶关(曲江)分销处。同年3、4月间,省委成立了韶关(曲江)地区党刊发行系统党小组,陆续建立了五四书店、动员书店、生活书店、马坝救亡书店、坪石书店等,销售《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华南》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进步书籍。

02

抢占抗战宣传的文化阵地

广东党组织还通过派出党员、建立党支部的方式,逐渐掌握了第四、第七战区文化阵地,并推动在大、中学校内建立文艺社团,进行抗战进步思想教育,进一步推动抗战文化蓬勃开展。

1939年9月,第四战区长官部编纂部(后改为第七战区长官部编纂部)在韶关成立,负责战区各种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共产党员左恭、梅晦任编委。后来,卓炯、张琛、梁轮等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先后进入编纂部工作,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占工作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该部工作基本为党所掌握。编纂部设立新建设出版社,专门从事书刊公开发行工作,进行抗战进步思想宣传。

第四战区长官部编纂部《新建设》刊发的抗战文章。

广东党组织还注重在军队中开展政治宣传工作。1939年3月,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在韶关翁源县举办政工人员补训班。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动员了800多名爱国青年(其中有200多名党员)参加补训班,组成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并在总队内成立了以廖锦涛为书记的工作委员会(后改为总支部)。艺协剧团、蓝白剧社也参加了集训,集训结束后编为第十二集团军政治大队戏剧中队(后改为艺术宣传大队);原负责第十二集团军第一五四师宣传工作的锋社剧团也于1939年4、5月间改为政工队,这两支文艺队伍均由广东党组织领导。

1940年后,广东有10多所大中院校先后辗转迁至韶关及周边地区。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先后在国立中山大学、广东文理学院等一批院校中建立了党支部,在学生中进行抗战进步思想的宣传。其中,党在国立中山大学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李达、王亚南等一批进步学者在校任教,宣扬全民族抗战,主张民主自由,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文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理学院、医学院陆续建立中共支部。在党组织领导下,各学院纷纷组建各种文艺社团,编辑出版进步刊物,传阅进步书刊,交流进步思想。

为纪念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剧团在韶关抗战演出而建立“中师剧场”。

03

呐喊出抗战的正义呼声

广东党组织在韶关团结爱国文化人士,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积极组织艺协剧团、蓝白剧社、剧宣一队、剧宣七队、第七战区政治部政治大队等开展文化入伍、文化下乡等抗战文艺活动,鼓励军队抗战到底,唤醒民众抗战意识。

1939年初,广东党组织领导的文艺队伍艺协剧团和蓝白剧社先后演出《凤凰城》《麒麟寨》《打鬼子》以及《流寇队长》《国家至上》《歼灭》《陈列室》等。锋社剧社的成员则到第一五四师从事戏剧活动和抗日宣传,第一次粤北战役后,他们集体创作了多幕剧《北粤丰碑》;1940年6月,他们又创作了反映第二次粤北战役的大合唱《良口烽烟曲》,一经发布便传扬全国,成为抗战文艺的典范作品。1941年初,第七战区政治部政治大队成立,创作了历史剧并排练演出。其中,《忠王李秀成》先后上演了100多场,为反共逆流笼罩下的粤北“带来了健康的艺术气氛,呐喊出正义呼声”。

1939年3月,剧宣一队到翁源慰问,演出《我们的故乡》,演唱《救国军歌》《军民合作》《大刀进行曲》《打走日本鬼》等歌曲。该队的演出和宣传活动备受广大官兵称赞,被誉为“政工队之王”。

1941年春,剧宣七队由广西柳州调至韶关,5 月底开始在第七战区长官部和粤北地区演出。先后上演《秋收》《农村曲》《军民进行曲》《塞上风云》等。1942年上半年,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生产三部曲》《新年大合唱》等。此间,《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在韶关城乡广为传唱。剧宣七队在第七战区开展了长达4年多时间的演出活动,被誉为国统区政治严寒中的“破冰船”。

剧宣七队演出《黄河大合唱》。

随着剧宣七队、广州儿童剧团、国立中山大学话剧团等进入粤北地区,戏剧工作者徐韬、舒模、李门、韦丘、乔毅、潘予、方荧等汇集韶关(曲江)。党组织还通过各种途径,邀请了一批专家到韶关,使韶关的话剧艺术得到普及和提高。第七战区政治部政治大队上演歌颂爱国精神和不屈斗争的郭沫若的历史话剧《虎符》。此剧“充满诗的激情,表演难度很高”。演出获得成功后,郭沫若寄来亲笔书写的书法条幅,以示祝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周扬曾言“抗战给新文艺换了一个环境”。在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下,韶关抗战文化影响力迅速提升,成为与成都、昆明齐名的文化据点和广东战时文化中心,为抗战胜利起到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