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一个普通观众感受《觉醒~永恒的旋律》交响合唱音乐会

更新时间:2025-08-24 00:18  浏览量:1

一个普通观众感受《觉醒一一永恒的旋律》交响合唱音乐会

朱伟民

8月18日晚,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轻骑爱乐合唱团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了一场以《觉醒》为主题的交响合唱音乐会,音乐会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笔者受邀观摩聆听这场高水准的音乐会。

左起朱伟民,李亚滨,饶立群等

作为外行观众,就本场音乐会获得的巨大成功而言,笔者的感受是,这场音乐会,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作用,这是其外在表现。

具体体现为,一般来说,中国普通观众,对需要高度运用西方交响歌唱艺术技巧的作品敏感度不高,例如咏叹调风格的作品。但是,在这场音乐会上,高度体现、运用这种风格和技巧的作品却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以《黄河颂》、《黄河怨》最为突出。

故而,这种外在震撼表现的内涵体现是,整场音乐会表演,促成了台上台下强烈的共鸣效应。这还只是这场音乐会的艺术效应。

更深刻地是,这种艺术效应,还体现出了更深刻的哲学效应,有如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言:"感觉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理解它,而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也就是说,这种强烈共鸣效应体现的本质是,那些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实际上是在诠释观众对曲目理解后深刻感觉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价值表现,用通俗的话去描述,这种现象叫做"深入人心"。

那么,何以一场以运用西方艺术形态和技巧为主要表达风格和方式的交响合唱音乐会,会对中国观众产生以强烈共鸣为内涵的巨大震撼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功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引发人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外行的普通观众,笔者明显感觉到,整场音乐会从艺术建构到艺术实践,始终遵循着以题材内容为中心,技巧方法为展示题材内容服务,而不是以技巧法方为中心,题材内容为展示技巧方法服务的宗旨和原则。

当然,这只是笔者单方面的体验和感受,至于轻骑兵团队主观上是不是有这个理念,是不是有更高维度的驾驭整场演出的理念与原则,就不是笔者这个层次和认知度的人能够及所妄评的了。

笔者之所以萌发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笔者作为业外人,从演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获得极高舒适度的感受和体验,这种舒适度的感受和体验又令笔者在观摩和聆听演出的时候,对经过艺术处理曲目产生了很高的认同感、沉浸感和追随意念,用通俗话语来说,就是被深深打动和吸引。

应该指出,被这场演出深深打动和吸引的观众并不止笔者一人,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就是印证;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如前所说,这些观众中的绝大多数和笔者一样,是西方交响乐艺术的门外汉,然而他们也同笔者一样,被此种艺术形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影响,在节目观赏中获得了具有很高舒适度的感受和体验。演出的震撼作用和共鸣效应,就是这样产生的。

更应该指出的是,这种震撼作用表现出的功能,不但是通过使观众获得高舒适度艺术体验从而认同了表演形式与技巧,而且,从更深层意义去讲,这样被认同的艺术形式,把其所承载的抗战历史内容,通过受众对艺木形式的认同,精准地,生动地、悲壮地传递给了观众,使他们获取了这段历史的重要信息,受到极大的教育鼓舞激励和震动。那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从而,那演出的震撼作用,是被赋予了如此内涵的。

因此,显而易见,这种震撼作用的功能,不但呈现出了精湛典范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展现,而且,这种震撼作用更体现了令演出题材和内容完成有效广泛的传播的本质目标的实现。

就此而论,是演出效果感受令笔者认为,这种在本场演出产生的震撼作用和轰动作用的结果,是整个轻骑兵团队期望的结果,而这场演出在受众中产生产生如此结果,重要要素,首先是因为如前所说,演出内容深深吸引和打动了观众,使观众通过观看演出,对演出描述和呈现的那段历史有了理解,并且,这样的理解,对轻骑兵团队设计建构演出和演出实践所报的立场观点产生了高度认同,其次,催生观众产生这种认同感的因素,又导致观众对艺术家们的专业表演的艺术媚力产生了更深刻的美好感觉;因之,以历史题材选择和排序展示为主旨先导,从而为提升这些题材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有针对性、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和专业运作,这样的逻辑程序,是演出成功的本因。

如此,观众就在理解表演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感觉到了能够生动深刻真实地塑造描绘演出所展示内容,使其辉煌壮阔的表演专业技巧所产生的强大艺术感召力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媚力。二者有机融为一体。

因此,从演出效果作为思考原点,可以看出,本场演出的理念建构和实践贯彻,轻骑兵团队起码在逻辑学意上的"动机与效果”、"形式与内容"两个范畴进了深耕细作的建构努力。这种努力,不但产生于团队的专业部分,而且产生于团队的整体管理环节。

在宏观判断上,笔者作为交响合唱艺术领域的外行,只能通过对演出效果的体验和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

但是,在微观和具体的观摩体验方面,笔者却可以通过团队演员的表演实践获得切身感受。因为自身物理器关不会欺骗自己,观看演出,感觉上有契合感、认同感、感受舒适度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少数人有,演出场面就冷冷清清,多数人有,演出场面就轰轰烈烈。

笔者具体的感受是,比如《在太行山上》一曲,我们既能感受到西方圣咏咏叹题材歌唱方式运用所表现出的那种壮严神圣的情怀,又能体味到中国古代诗歌吟诵和戏曲韵白方式所表示出的那种严谨肃穆,酣畅飘逸,扬吭抑沉的韵律,两种风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比如《长城谣》与《黄水谣》第一部分女声合唱的演绎,既有《月亮颂》一般的唯美流畅的舒情性歌颂咏叹的严格风范把握,又有《我的祖国》、《洪湖水浪打浪》那样的悠婉绵长的抒发风格;

比如《黄河怨》演唱,既能听到欧洲古典歌剧悲凄咏叹风格的引领,同时能感受到《江河水》、《夜深沉》情绪表现的存在;

比如《黄河船夫曲》第一主题的合唱演绎,既可以听到《猎人合唱》的豪放,又能感受到《川江号子》的自信与铿锵;

比如《怒吼吧,黄河》终曲部分,既能领略《欢乐颂》的激情,又能感受到《十面埋伏》、《将军令》那样的壮烈与威严……,不一而是。

总体来说,声乐部分对作品情绪变化冲突对话,演绎处理得既清晰准确、错落有致,保证了作品情怀变化的层次,又转寰圆润,保征了作品演绎的和谐度,创造了受众能够具有高舒度接受演绎的氛围。

整个乐队演奏表现亦是卓越,各器部章节对话的清晰与和谐尺度的把握,甚而至于更细结的方面,打击乐军鼓的准确的强弱抑扬收放、低音贝斯拨奏时对节奏的影响,都对观众产生了高舒适度观赏的强烈冲击效应。并且,声乐器乐相互配合的高度和谐与交融相得益彰,即便是给笔者这样低专业水平的观众,亦带来了乐即是歌,歌即是乐的完美体验。

由于笔者是非专业受众,故笔者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特别是对应作品比较感受体验水准是比较低的,甚至是不精确的,肤浅的,但是,从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看去,一定存在着比笔者更精准、更专业,更广泛、更深刻的感受体验。因此,不管观众具有什么样的观赏水准,全场正面的感受体验是具有高度同一性和广泛性的,而体验水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那么,就一场演出而言,令观众获得具有如此高度同一性和广泛性的正面体验,用六个字可以加以概括:"获得巨大成功"!而这种成功说明,轻骑兵团队对重大历史叙事题材艺术把握的掌控,已经到了驾轻就熟、挥洒自如的程度。

这样的成功,一定首先存在着轻骑兵团队核心层,特别是导演和指挥对演出整体主旨以及各个部的建构诠释创作,其次,存在演员群体对主体全局创作精神通过演出艺术实践进行坚决的、团结一心的贯彻,还包括演员在演出实践中,依据导演、指挥对演出的建构和诠释意图,依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对所演绎的作品进行精雕细琢地解构和再创作的艰苦过程。对于能够同时打动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的观众,获得他们整体共鸣,以及在他们中产生极大艺术感染力、冲击力和强烈震撼作用,获得极大成功的一场演出而言,笔者上述所讲的那些努力是不言而寓的。

对于这场演出,笔者除了获得巨大的艺术享受感受之外,还有深深的感动情怀。

这样一场精湛的演出,把一段重要历史过程,回望、演绎得那样波澜壮阔,那样感天动地,那样辉煌,那样真实,那样鲜活,那样深刻,对事业传承起到那样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推动作用,不但使笔者这样的全程参与全民抗战老兵的后人感到自信与鼓舞,我们前辈的在天之灵若有知,将会得到多么大的慰藉!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