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戏台》里看到自己
更新时间:2025-08-17 07:43 浏览量:2
胡宇
上演了十年的话剧《戏台》,全程展示的都是戏台“后台”,搬上荧幕后,突破舞台的局限,同名电影得以全景视角展示戏台正面以及现场的观众。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介武夫洪大帅在沉浸于戏剧时的感同身受,他与剧中的西楚霸王合而为一,焦灼不安,怒发冲冠,痛哭流涕。项羽作为盖世英雄,却在垓下大败,十万大军,仅剩28人跟随逃至乌江,因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拒绝渡江,返身与汉军再战,受重创后自刎。
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草莽英雄洪大帅生平崇拜的就是项羽,戏台上演出的《霸王别姬》段落,让他重回了自己带兵大败的战斗现场,那是他的伤心往事,跟其出生入死的兄弟尸骨无还。他与其说是哭项羽,还不如说是哭自己。他以武力胁迫要求修改剧中项羽的结局,虽是莽夫的闹剧,但也算是对英雄的惺惺相惜。
《戏台》讲述的是一个夸张甚至荒诞的故事,人物和情节都作了变形处理,导演在其中要表达的意图很多,但我们仍然能从洪大帅的“胡闹”直观联想到戏剧的动人力量和特殊作用。我们也从洪大帅的身上回忆起自己曾经为一台戏、一幕剧或痛心流泪,或黯然神伤,或会心一笑的奇妙时刻,那是灵魂深处的不可知的被艺术唤醒的神秘时刻。
有人说,戏剧起源于远古的宗教祭祀活动。对于生产力低下、生存能力弱小的远古人来说,祭祀是他们摆脱恐惧和获得力量的方式,戏剧从原初就与人的心理需求、与人的精神生存密切相关。离开人生存的直接需求,脱离人的现实,戏剧就失去了根基,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也仍然如此,戏虽是“假”的,但它演的必须是“真”的。老戏台常用的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古事比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老家有句俗话,“唱戏的疯子,看戏的傻子”。小时候感觉这句话是对唱戏人和看戏人的嘲讽——明知戏是假的,还那么认真。现在重新回看这句话,忽地觉出不一样的分量:“唱戏的疯子”,说明创作者投入了全部身心和真感情,他把自己与剧中人已经化而为一;“看戏的傻子”,说明作品达到了很佳的效果,观众被戏剧深深打动,与剧中人合而为一。这种共情是观众与创作者共同完成的。舞台上的悲欢实为无数现实人生的折叠,当灯光暗下,观众带走的不仅是剧情,更是被角色照亮的、关于自身的新理解,还有在他人故事中显影的自己内心的新图景。
从这个角度来说,剧中的洪大帅其实就是“看戏的傻子”,他的悲哀在于不懂戏;认为戏比天大的凤小桐,也是“演戏的疯子”,他的坚持在于太懂戏。他们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在戏里看自己,演自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是多么奇妙,正如人生何其美妙。我们不妨“疯傻”,但也要从“疯傻”中获得向上生长的力量,而这也是戏剧源起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