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胜:愿这部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浙江传统戏曲曲牌·声腔集成》汇就
更新时间:2025-08-13 19:31 浏览量:1
浙江省戏曲曲牌抢救工程自2022年启动,对全省18个剧种、58个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性保护,35家单位、500余位专业人员与时间赛跑,联动各级国有戏曲院团、600余家民营戏曲团体,对散落各地的近3000首传统戏剧音乐曲牌进行抢救性整理,由此汇就《浙江传统戏曲曲牌·声腔集成》,以丛书形式编纂出版,并上线数字化应用。这是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非遗传承薪火行动的重要标志性成果。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为丛书作序,现予刊发。
陈广胜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浙江文渊悠久、文脉深广、文气充沛,孕育了种类繁多、灿若星河的戏曲艺术。这里是南戏的发源地,中国戏曲在此成为一门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这里是昆曲的复兴地,一部《十五贯》创造“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奇迹,助力昆剧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里更是高腔、昆腔、乱弹、徽调、皮黄、滩簧等戏曲声腔的汇聚地与繁盛地,在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等深受本土观众喜爱的地方剧种。
源远流长的浙江戏曲荟萃了异彩纷呈的戏曲曲牌。作为剧种音乐的唱腔和场景器乐,它们或抒情优美,或粗犷奔放,或古朴典雅,在剧中发挥着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增强舞台效果等作用,是剧种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的载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结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众多的浙江戏曲曲牌中,仅有少部分能在当下演出中使用,绝大多数则面临着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中青年传承人群断档等危机,专项的系统性抢救工作已是刻不容缓、非做不可。
戏曲曲牌工作规模大、地域广、要求高,涉及全省众多剧种、非遗项目、戏曲院团、文化馆站、社团组织,统筹工作千头万绪、收集范围浩如烟海。作为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充分把握工作特点,精心组织、科学谋划,扎实有序推进抢救工作。组织机构方面,成立了浙江省戏曲曲牌抢救工作小组,委托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具体实施,在18个市县和35家艺术单位建立了相应工作团队。技术路线方面,谋划制定《浙江省戏曲曲牌抢救工作表》,明确了曲牌收录、记谱、校对、注释、视频剪辑,曲牌数据库建设、成果出版等关键节点的时间安排。规范统一方面,开展全省曲牌抢救工作集中培训,对质量标准、资料整理、档案建立、结集出版等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规范。
尤其是具体工作团队兢兢业业,联动39家国有戏曲院团、600余家民营戏曲团体,对全省18个剧种、58个省级以上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曲牌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散落各地的戏曲曲牌传承人、民间艺人等进行访谈记录、音视频采集,做到应收尽收;还通过电子曲谱、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方式收录了近3000首曲牌,并同步开展审查、评估、研讨、筛选和编码,确保收录的曲牌得以完整清晰记录与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浙江省戏曲曲牌抢救工作,跳出了狭义曲牌的局限,除收录昆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等曲牌体戏曲与婺剧、绍剧、瓯剧、台州乱弹、浦江乱弹等多声腔剧种中的曲牌之外,还收录了越剧甬剧、姚剧、湖剧、杭剧、睦剧等板腔体戏曲的唱腔音乐和场景配乐的器乐曲牌。上述剧种的唱腔与曲牌体戏曲的声乐曲牌一样,都有规范的词曲格式,是一种“类曲牌”,凝结着老艺人的创腔旋律与润腔方法,是浙江民族民间艺术智慧的鲜活载体。
考虑到这些剧种均系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浙江戏曲版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其唱腔是建构板腔体剧种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同时对戏曲曲牌与“类曲牌”进行抢救,无疑是推进戏曲音乐保护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浙江传统戏曲曲牌声腔集成》终于问世。这部关于浙江戏曲曲牌的厚重大书,将浩如烟海的无形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并可量化的文化形态,使大量珍贵的戏曲文化基因得以保存并传之后世,其价值弥足珍贵。它既为保护浙江戏曲生态的完整存续提供了文献支撑,又为推动浙江戏曲高质量传承发展提供了艺术积累,还为促进新时代浙产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美学富矿。作为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最新推出的标志性成果,愿这部书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古老戏曲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行动,既是浙江非遗传承薪火行动的生动实践,也是浙江文化基因激活工程的典型案例,必将有力推动传统戏曲曲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浙江传统戏曲的千年文脉,在声腔曲牌的流转中镌刻下独特的密码。这种多元共生的结构,恰是浙江戏曲生命力最真实的表达。
从婉转清丽的越剧长腔,到高亢激越的绍剧乱弹;从古朴浑厚的婺剧徽调,到灵动鲜活的瓯剧滩簧——浙江大地上的18个戏曲剧种,正通过这场前所未有的曲牌抢救工程重焕生机。
让我们走近这些被重新唤醒的声音,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与新生。
永嘉昆曲《监察御史徐定超》
永嘉昆曲从它诞生以来的数百年间,流传地域遍及浙江东南沿海地区。作为中国昆剧的一个分支,由于地域语言的不同,永嘉昆曲在声腔上也有不同之音。
永嘉昆曲的剧本音乐布局为“联套形式” “曲牌形式”,其声腔以南曲、北曲及其联套为主。其声腔没有任何工尺(工尺谱、简谱或任何曲谱)记录在案,能流传至今,全靠历代艺人依据一种称之为“三点指”的谱式(亦称“乌佬谱”),言传身教,口口相传。这种谱式在曲文旁不注工尺旋律,只注有“、”“—”“L”等符号以表示不同的板式。
台州乱弹《追星者》
台州乱弹是台州唯一地方剧种,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是浙江四大乱弹中现今唯一保留 “乱弹”命名的剧种,2006年,台州乱弹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台州乱弹特色为“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唱腔以乱弹为主,兼唱昆腔、高腔等多类曲调,舞台语言融合中原语音与台州官语。原有剧目300余曲,“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等本家戏尤为著名,而“打插桩”“耍牙”“双骑马”等独门绝技更是广受赞誉。
绍剧《孙悟空大闹乾坤》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作为流传于绍兴的一支乱弹戏剧,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是浙江省三大剧种之一。
绍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以及文武兼备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睦剧《海瑞夫人》
睦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由采茶戏与民间歌舞竹马班结合而成,盛行于古代睦州(现浙江淳安、常山、开化一带)。早期演出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角色,故被称为“三脚戏”。1951年,淳安三脚戏正式定名为“睦剧”,被列为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1976年开始,睦剧再度兴盛。淳安睦剧团先后移植演出了《麟骨床》《春草闯堂》《胭脂》《十五里》等大量传统戏,演出水平日益提高。2011年,睦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剧《国之守锷》
湖剧是浙北地区唯一戏曲曲种。十九世纪初,湖州民间艺人利用本地的曲艺音乐、民歌形式,融入湖州方言和摊簧唱腔创作小戏演出,逐渐形成了“湖州摊簧”这种湖剧戏曲样式。
2011年5月,湖剧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抢救和保护湖剧艺术,2018年,湖州市正式启动组建湖州湖剧传习中心,举办湖剧表演人才委培班。2021年6月成立湖州湖剧传习中心。
西安高腔《大唐贵妃》
西安高腔是衢州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地方剧种,它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西安高腔起始于明代中期,距今有500余年历史,几度濒临灭绝。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高腔唱腔上“大吼大叫”,表演上“大蹦大跳”,舞美上“大红大绿”,乐器上“大鼓大号”,乡土气息浓厚,在剧目、行头、唱法、行当体制、演出程序等方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南戏的风貌,对南戏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甬剧《宝顺轮》
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唱说滩簧声腔。甬剧音乐曲调丰富,主要有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唱新闻演化而来的“基本调”“四明南词”曲调和从乱弹班中带来的“快二簧”“慢二簧”及一些地方小调。
甬剧适宜于演清装戏、30年代西装旗袍戏和现代戏,紧跟时代、贴近现实生活,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2008年,甬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剧《张协状元》
瓯剧原名“温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多声腔剧种,历来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兼唱髙腔、昆腔、徽调(皮篑)、滩篑、时调六种声腔唱调。1959年改称“瓯剧”,并以其为剧种名行于世。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
和剧《断桥》
和剧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相传起源于民歌小调和竹马歌,后吸收徽调、梨园戏的声腔和剧目。因杂糅多种唱腔,故曾名“和调”。清末盛行,抗战爆发后渐衰落。
唱腔可分为滩簧时调、徽调、乱弹腔三个腔系,伴奏乐器有二胡、京胡等。
昆曲(浙昆)《盛世红妆》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现亦称“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与剧种。它糅合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属“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以鼓、板控节奏,曲笛、三弦为主要伴奏,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婺剧《三打白骨精》
婺剧俗称金华戏,含六种声腔。从六种声腔产生的时间先后排序,依次是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和时调。
婺剧传统剧目和唱调音乐十分丰富,剧目有500多本,曲牌数以千计,并具鲜明的历史及地域特征,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戏曲文化博物馆”。婺剧的表演乡土气息浓郁,粗放强烈;六种声腔,分腔分治,唱调、唱腔音乐多姿多彩,主奏乐器各不相同,尤以乱弹,因具风格独特的支声复调音乐而著称。
松阳高腔《箸寮风雷》
松阳高腔是松阳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始于元、明时期,以松阳地方杂剧为主,吸收昆腔等外来声腔的艺术元素而最终成型,在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
在几百年的流变过程中,松阳高腔形成很多具有特色的音乐风格和曲艺体系,它的唱腔属曲牌连缀体,演唱时句式、词格可以跟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行腔中常用“咿”“呀”“哈”等甩腔和衬词来突出特点,用假嗓帮腔,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姚剧《鹦歌姚》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简称“姚滩”,产生并始行于浙东余姚,脱胎于当地民间歌舞及说唱艺术,以明快、流畅、活泼见长而极具民间性,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发展历史。
1956年,“姚滩”定名为姚剧正式剧种。2008年,姚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姚剧舞台相继涌现了《女儿大了,桃花开了》《母亲》《五月杨梅红》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原创剧目,在浙江省“五个一工程”、浙江省戏剧节等重大演出中频创佳绩。
浦江乱弹《芦花絮》
浦江乱弹是用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戏曲史上荟萃的明末清初,具有400年左右的历史,被称为浙江乱弹之榜首,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浦江弹代表剧目《打灶分家》曾参加四大徽班进京二百周年会演。
浦江虽是小山城,历史上却是戏曲盛行之地,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都在这里流行,但乱弹的唱腔豪迈粗犷,表演大气,乐器上多为大锣大鼓,乡土气息浓厚。
新昌调腔《闹九江·江边救驾》
新昌调腔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
2006年,新昌调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获得新昌调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宁海平调《倚楼观戏》
宁海平调始于明末,盛行于清,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流行在浙东宁海、象山、奉化、三门、临海、天台、黄岩等一带调腔的一个支派,唱腔受昆曲影响,调腔低回婉折,故称平调。
2006年,宁海平调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平调《银瓶仙露》《十里红妆风雨情》分别获宁波市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平调“耍牙”演出获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平调《金莲斩蛟》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杭剧《龙凤锁》
杭剧,又名“武林班”“杭州文戏”,是杭州市唯一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杭州宣卷,流行于江浙沪一带,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杭剧的唱、念均以杭州方言为基础,基本唱腔有“经调”“大陆板”“平板”等。杭剧的音乐韵律由武林调(杭曲)和杭州摊簧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杭曲自然流畅、激昂慷慨,杭摊则继承了南宋宫廷音乐的特色,温婉柔媚、幽雅细腻。
越剧《我的大观园》
越剧自诞生至今近120多年历史,上世纪20年代,越剧艺人仅在浙东一带演唱“落地沿门唱书调”俗称“讨饭调”“老调”谋生。在“绍兴大班”、当地“滩簧小调”及“京剧”的影响下,越剧唱腔音乐逐渐得到变化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完整唱腔体系,迅速成为被广大群众接受的大众戏剧。与新中国同期成立(男女合演)浙江越剧二团成为全国演现代戏“八面红旗”之一,为越剧的发展贡献出了浙江力量。
“越剧音乐”经过百年衍变,属于“板腔与滩簧”混合体。这从越剧大段“清板”的“起、平、落”音乐结构中得到证实。但“越剧”各历史时期出现以演员个人风格特色的“流派”唱腔”及“浙派”风格越剧音乐深受群众喜爱。
为了系统性地保护这些宝贵的戏曲艺术,浙江省列入省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的戏剧种类(项目)共计58项,其中列入国家级名录24项。以下是入选省级以上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具体名单:
🔻上下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