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戏曲演员蓄力
更新时间:2025-08-12 09:12 浏览量:1
“演员在舞台上流的眼泪,是自己的还是角色的?”中国戏曲学院老师的提问,一下子把来自河南登封民营剧团的董胜利问愣了,他仔细琢磨着,似乎一下子想通了好多舞台上的事儿。董胜利常年在农村演出,经常一天演3场,光去年一年就演了677场。一天下来,洗洗脸,吃罢饭就睡觉了,啥也顾不上想。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进修学习,确实让他开了眼界。
由中国戏曲学院与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表演进修班中,还有32位像董胜利这样的基层戏曲演员。他们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从小跟着村里的剧团边学边演,模仿戏曲视频排大戏,有的演员甚至是第一次来北京,更未曾想过能踏入高等学府学习。这一次,他们可以挺直胸脯,自豪地说,我是一名戏曲演员。
“戏曲演员”四个字,沉甸甸的,它不仅是一个职业,一份生计,更是一项事业,一种追求。在古代,“伶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得不到尊重。虽然近代以来,戏曲演员的境况得到显著改善,但一些人还是抱以偏见,认为他们只是“唱戏的”,尤其是草根戏曲演员,被视作娱乐化的、搞气氛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豫剧演员李树建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他总能想起20多年前豫剧团最艰难的那段岁月。为了筹措路费参加展演,还在住院的李树建拖着病体给人抬棺哭坟,他边唱《清风亭》边流泪,人们只以为他演得动情,可谁又知道他心里的委屈。
身体的劳累、经济的拮据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没有目标,没有认同感。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戏曲学院的两年旁听进修学习,给李树建带来质的飞跃。不仅是表演技艺和艺术视野上的,更是身为演员的尊严与信念。曾经淋过雨,更愿意为年轻演员们撑把伞。如今身为中国剧协副主席,李树建一直有一个梦想:让更多来自广袤大地的基层戏曲演员能够走到戏曲学府学习。
放眼农村,地方戏仍有深厚的观众缘。节假日的一台大戏,甚至能吸引几万人前来观看。民营剧团就像毛细血管,抵达了基层文化生活的“末梢地带”。在丰收庆典、红白喜事、礼俗仪式等场合,摆一场戏热闹热闹,不仅是文化休闲,更是情感的沟通和精神的滋养,在潜移默化中,也发挥着和谐乡里、延续文脉的作用。
民营剧团的演员大多为本地人,他们熟悉本地方言、民俗与观众喜好,剧目更加灵活,表演更加通俗,与乡亲们也走得更近。但受限于文化水平与创作能力,很多表演不甚讲究,剧目多是“老戏重演”,吸引不了年轻观众。长此以往,一些散落在各地的民间稀有剧种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乡村戏曲文化生态难以形成正向循环。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而来自农村的草根戏曲演员更应获得关注和爱护。几个月的集中培训和汇报演出,不仅提升其艺术水平,增加了表演的底气,更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文化传承,是服务人民。当内心油然生出使命感和责任感时,他们对戏曲艺术会有更深层的理解。专家学者分享的关于院团管理、市场运营等内容,也让演员大开眼界。很多人对“互联网+戏曲”的新传播形式很感兴趣,准备尝试戏曲直播。当基层的戏曲演员带着不一样的眼光和精气神重新回到农村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戏曲的庄稼会长得更茁壮,戏曲事业将有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