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平宁的沙拉,简约不简单
更新时间:2025-08-12 08:00 浏览量:3
张听雨
意大利文化常被喻为“沙拉型文化”,该国对于不同民族的看法让他们像沙拉一样在相同的场域中仍保持民族的自我特质,而非如美国“熔炉式”地把这些民族的文化熔铸成一种“新文化”。
如此自由宽容的土壤自然滋育出丰饶的艺术果实,例如在8月2日、3日吕嘉与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亚平宁的翅膀”音乐会上,我们既能听到吉普赛人的“劳动号子”,下半场还能领略到受希腊、阿拉伯音乐影响的意大利民歌。
音乐会开场便显独特匠心。合唱团成员们坐于舞台之上,仿佛亚平宁山脉沉默的基石。而当《火焰之歌》开篇钢琴如岩浆倾泻般迅速下行的分解和弦响起,威尔第歌剧中的悲剧力量瞬间点燃了空间。随即,角色转换如魔法——成员们倏然起身,化身《铁砧合唱》中的吉普赛铁匠。合唱团在这两首经典作品中首先展示了他们的特质:坚实有力的声音与充分到位的戏剧表现。声音上,这支合唱团各声部声音平均而充满力量;在戏剧表演上,可贵在于娴熟的表演中能感受到他们自信的气质,这显然源于他们对于歌剧的谙熟——这支合唱团是如今演出歌剧经验最为丰富的合唱团,在歌剧舞台上“演过戏”后再唱,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与到位。《火焰之歌》中那些声部间的对话如同星星之火般最终汇成燎原之势尽情燃烧;《铁砧合唱》里,当“人世间,何处是家乡”的齐唱响起,听者能感受到吉普赛人热情背后的悲凉。
时近七夕,合唱团应景地带来他们的看家作品《爱之甘醇》的选段。“丰收的季节”中,指挥吕嘉排出了合唱团淳朴的声音,并细腻地表现出音乐节奏中的舞蹈感,他本人亦化身一位憨直的村民,悄然坐至钢琴家身旁,指挥间甚至自然地伸手为钢琴家翻谱。梁羽丰手持实为红酒的爱之灵药登场,他的歌唱尽展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唯美声线,于《偷洒一滴泪》中,能明显感受到他对悲戚情绪的强调。例如在半音下行的“眼泪”一词,他用近乎抽泣的方式来演唱,这位无论外形和声音都与石倚洁高度相似的男高音近年来的表现愈发亮眼。佟子杨与马敏在他们唱段中的表现也如瓶中佳酿倾泻而出,流转自如。
上半场末段浓缩了意大利歌剧合唱艺术的精髓考验。《钟声合唱》的庄严肃穆、《柑橘散发着芬芳》的田园诗意与《高声赞美》的澎湃激情,这三首作品来自经常联袂上演的歌剧《乡村骑士》和《丑角》。三段合唱中经常接近齐唱的简约织体、强烈的神圣情感与循环往复的节奏韵律,淬炼合唱团的真功夫。吕嘉的指挥可谓“一个动作不多,一个动作不少”,他能以简约、准确并富于歌唱性、戏剧性的手势提示合唱团,上半场所有歌剧的全剧他都是烂熟于心的。
下半场明显更加松弛。段斐的卡洪鼓在《你眼里的蓝》中轻快点缀,为经典旋律注入现代脉搏。《桑塔露琪亚》与《重归苏莲托》的悠扬旋律,则让合唱团展现了如地中海微风般温柔舒展的抒情性。男声部在《我的太阳》中迸发的辉煌嗓音,是亚平宁阳光最炽烈的回响。吕嘉更在《缆车》尾声化身“指挥家领航员”,引导全场观众齐声高歌,将剧场瞬间熔铸为欢腾的意大利广场。
下半场最精妙的“沙拉酱汁”,当属理查德·格涅的无伴奏合唱《意大利沙拉》。这首又名“音乐术语歌”的作品以诙谐音符烹饪出意大利语中各种音乐表情。吕嘉的指挥手势此时化为生动的语言词典,合唱团成员则以精准反应将“渐强”“断奏”等术语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声音表情,无伴奏合唱的段落更是对纯粹功力的考验,合唱团在无人托举的声场中依然架构出和谐空间。演出第二日的下半场,几位意大利观众几乎曲曲起立喝彩——这来自“本土食客”的激赏,无疑是对这盘“沙拉”地道风味的最高认证。
吕嘉与合唱团以声音为橄榄油,以默契作海盐,为我们拌出一盘层次深邃的听觉盛宴,简约的合唱容器中,盛满了亚平宁半岛永不枯竭的热情与创造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