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10场演出、1万场直播!“戏曲下乡”公益演出,奏响县域文化振兴乐章
更新时间:2025-08-08 16:47 浏览量:1
戏曲演出生于烟火,也带来烟火。
当安万在甘肃会宁县的舞台上吼出秦腔《兴汉图》的经典唱段时,台下无数观众挥动着荧光棒,这场堪称“秦腔演唱会”的演出,更折射出数字时代县域文化生态的深刻变革。
▲7月25日—8月23日,“艺术一夏”安万秦腔音乐节在甘肃会宁县举办。
今年暑期7—8月,快手艺术策划“艺术一夏”活动,联合陕北说书、秦腔、二人转、晋剧、二人台、豫剧等发起“戏曲下乡”惠民公益活动,超110场演出串联起今年夏天,覆盖甘肃省会宁县、静宁县,陕西志丹县、米脂县、吴起县,吉林省扶余市等10余个县市,推动戏曲文化下乡,打造县城文化盛宴。
截至7月底,“艺术一夏”活动戏曲直播已超10852场,累计直播总观看量9亿次,直播间总点赞4.7亿次,梨园人气赛活动页面总播放2.27亿次,勾勒出传统戏曲在县域文化振兴中的鲜活图景。
乡土舞台的文化共振
书画摊、小吃摊、小商品摊……在会宁县连续举办一个月公益演出期间,安万剧团演出地点附近自发聚集起了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市集,由戏曲演出带动文旅消费,“跟着演出走,能赚到更多钱呢!”摊主们纷纷表示。
在会宁县的演出中,安万剧团不但带来了经典曲目《兴汉图》,还延续了“看演出领鸡蛋”的独特传统,40吨鸡蛋成为连接艺术与生活的纽带。这种看似朴素的互动方式,实则精准把握了县域观众的情感需求——当荧光棒与传统戏服在夜色中交融,秦腔的粗犷与现代娱乐的热情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公益惠民的秦腔演出大受会宁县群众欢迎。
安万并非只是在台上光芒万丈,在台下,他的身份同样丰富多元。有时候,他会客串乐师,坐在乐队中,熟练地演奏着乐器,为演出增添一份别样的韵味。他深知,秦腔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每一个从业者从多个角度去努力。
在“艺术一夏”活动中,还有许多像安万这样的力量在共同发力。
在陕西米脂县,另一支秦腔剧团@大晟孟真 也为乡亲们带来为期4天的“艺术一夏”公益惠民演出。他们既精心演绎《烙碗记》等经典剧目,让古老的故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光彩;又积极创排《青天海瑞》等新编剧目,为秦腔注入新的血液。演出间隙,@大晟孟真 常常会混在观众中间,仔细观察观众的反应,看他们何时欢笑,何时落泪,何时鼓掌。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他能更好地了解观众的喜好,以便对剧目进行调整和优化,让秦腔更贴近观众的内心。
▲8月4日—7日,“艺术一夏”大晟剧团在陕西省米脂县进行秦腔演出。
在千里之外的吉林省扶余市,“二人转笑闹大集”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二人转演员 @杨聪 联手小豆豆老师登上舞台,带来了《铡美案》《包公断后》等经典曲目。他们配合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精准地传递情感。观众们或站或坐,眼睛紧紧盯着舞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在这里,二人转成为了连接邻里、增进感情的桥梁,为乡村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氛围。
▲7月29日—30日,“艺术一夏”二人转笑闹大集在吉林扶余市举行。
2025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今年6月,中宣部等开展的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也提出,组织各级各类文艺团队赴农村开展文化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这次“艺术一夏”惠民公益演出活动,正是快手“老铁梨园”计划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生动实践。
据悉,今年3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指导下,快手启动了“老铁梨园”剧团扶持计划。该计划将通过提供流量扶持、内容指导、现金补贴、商业变现等方式,帮助戏曲剧团创新发展,助力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焕新。
艺术与地域的双向赋能
在陕西省志丹县,@陕北说书高小青 的演出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演出前,他亲自为观众送水递凳,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与观众亲切地交谈着。演出中,他生动的表演,让观众沉浸其中。而在快手视频中,他更是巧妙地穿插当地风土人情介绍,将陕北地区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段说书,都像是一张生动的“移动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志丹县的地域文化。
▲7月23日—25日,“艺术一夏”陕北说书大舞台在陕西省志丹县举行。
这种“艺术+文旅”的融合模式在陕北说书艺人中广泛体现。@陕北说书秦毛毛在陕西省绥德县的演出,将地方掌故、民俗风情融入唱词,让观众在欣赏艺术时沉浸于当地历史长河;@陕北说书大霞在陕西省吴起县表演的《秃子尿床》,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他们手中的三弦琴藏着地域文化密码,把田间地头的新鲜事、老辈传下的掌故都融进唱词,让传统曲艺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大晟剧团在陕西省黑龙潭景区演出期间,看戏群众站满了山头。
戏曲下乡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文化层面。秦腔@大晟孟真 演出之余探寻当地美食,在快手分享街边小吃的美味,为地方特色“代言”;安万剧团在会宁县的演出,不仅拉动直接文化消费,更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新动能;二人转@杨聪演出结束后,会带着观众品尝“东北特色”饭包,介绍制作方法与口感,大家围坐交流观演感受,在美食中延续艺术带来的融洽氛围。
这些扎根于县域的文化实践,让传统艺术成为连接情感、传承记忆、激活经济的纽带,在数字时代的乡土大地上,书写着文化振兴的新故事。
数字时代的戏曲新篇
快手一直致力于传统戏曲创新传承,平台日均近万场戏曲直播构筑非遗传承新场景。《2025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其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覆盖率 98.2%,传统曲艺类 94%。此外,快手还打造了“老铁梨园”“新市井好角儿”等多个特色戏曲 IP,为戏曲搭建创新多元舞台。
安万通过快手平台完成的文化传播转型,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快手上,他不仅直播教唱秦腔,一招一式、一腔一调,耐心地为粉丝们讲解;还详细地讲解服饰知识,让大家了解秦腔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这门古老艺术获得了“破圈”传播的可能,也为他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在甘肃会宁县演出期间,他深情地感谢快手让他“碗里有汤了,甚至还有面片子了。”这句直白而朴实的感慨,道出了数字平台对民间艺人命运的重塑。
@固秦郭霞则以其“接地气”的内容运营方式在快手平台上崭露头角。她带领剧团在甘肃静宁县演出时,在快手上分享的不仅仅是演出的精彩瞬间,更多的是戏曲演员生活中的烟火气。镜头里,她会抱着孩子,一边哄着孩子,一边讲述着即将上演的剧目,“工作生活两不误”。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观众看到了戏曲演员平凡而真实的一面,从而拉近了秦腔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艺术一夏”仍在上演,戏曲下乡的余韵在县域回荡。这些发生在县域的文化实践,借助快手“老铁梨园”计划的平台优势,让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乡土大地上热烈绽放,成为连接情感、激活经济、传承文化的坚固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