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南通非遗项目巡礼丨倒花篮

更新时间:2025-08-05 18:07  浏览量:1

遗产延续未来

文化传承历史

南通东濒黄海、南倚长江,既是长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汇点,也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的交汇点。兼容并蓄、多元共存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绚丽多彩、独领风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南通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2个;江苏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非遗项目93个;南通市政府公布的市级非遗项目14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通各地均有分布,其种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10大类。

“南通非遗项目巡礼”专题将介绍南通各个非遗项目,欢迎大家关注!

旧时,如皋西南部一带的庙会活动特别兴盛,庙会上,倒花篮的表演必不可少。它由8个男青年肩扛手持花篮的8个女孩边走边舞。倒花篮源自于一则民间传说,称九天仙女下凡,为遭遇饥荒的灾民泼洒鲜花,而鲜花则衍化成座座粮囤,从而赈济灾民,它寄寓了人民群众对幸福吉祥的向往。《倒花篮》至今仍在常青、搬经、加力一带广泛流传。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丰富多彩的舞蹈表现,摇曳多姿的花篮变化,朴实清新的民间音乐,精美艳丽的花篮制作,成就了《倒花篮》。特色之一,舞蹈动作。特色之二,音乐旋律。舞蹈音乐的主旋律,基本上是原生态的如皋民歌。《倒花篮》采用商调式,与其他民歌相比更显清新。特色之三,花篮制作。既充分满足舞蹈表演需要,又突显如皋民间工艺优势;既是道具又是灯彩。特色之四,演员造型。采用汉族少女的传统打扮,盈盈清秀,楚楚动人。

传承关系及代表人物

民舞《倒花篮》主要靠大型活动的组织排练、传授等方式来传承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宣民彝

郭文和,60年代进北京演出的组织创作者之一。

吴丕能,60年代《倒花篮》舞词作者之一。

郭云门,《倒花篮》编导者之一。

王建英、范钦兰,《倒花篮》的舞蹈创作者之一,第一次进京演出《倒花篮》演员之一。

张乃健,为重排《倒花篮》舞配器。

黄玲,20世纪70年代重排《倒花篮》作曲。

陈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如皋民舞《倒花篮》编写者之一,80年代第二次进京演出《倒花篮》演员之一。

王良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编写者之一。

周忠达,多次组织排练《倒花篮》舞蹈节目。

主要价值

《倒花篮》表达了人民期盼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生活意愿。当地人民把倒花篮的形象雕刻在红木家具上,展现在公共场所的壁画上,扎成灯彩挂起来,塑成雕像立在街头成为城市的象征,可见《倒花篮》已成为人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倒花篮》直接由民间舞蹈脱胎而来,充分体现了如皋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是一次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实践。

非遗,始于历史,千年传承,坚守匠心,非遗,亦行于时代,跨界融合,探索创新。当古老的非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熟悉的技艺,编织出未来的模样,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得以显现,赓续文明,焕新时代,照亮未来!

1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