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攻读中国戏曲博士学位,中国已是AI领域的先驱者
更新时间:2025-08-05 16:19 浏览量:1
7月27日,一个“反人类”的消息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被宣布。一个人形机器人在上海戏剧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你没有看错,这机器人的研究方向不是计算机,不是工程学,而是……中国传统戏曲。
倒反天罡啊朋友们!机器人学戏曲?这是真让它学到好东西了。这台机器人叫“学霸01”,1米75高、30公斤重,硅胶皮肤,能说流利普通话,还会做面部表情。研发团队是上海理工大学和卓益得机器人公司,导师则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杨青青教授。
要说AI机器人上博士,这年头已经不算稀奇了,比如搞科研的AI算法其实早就能发SCI论文了。但AI学戏剧,这事就新鲜了。因为戏剧,尤其是京剧这种传统艺术,被很多人视作“只有人类才能演绎的情感领域”。这就像让机器人去写唐诗,或者让AI去谈恋爱一样,天然会引发争议。
你要是熟悉AI的发展史,就会知道,大部分AI都是从数据密集型领域起家的,比如围棋、自动驾驶、医学影像识别……这些领域的规律可以用数学公式和算法描述,AI可以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做到超越人类。
可戏剧不一样。戏剧是舞台上的“现场艺术”,强调的不只是动作和台词,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交流。观众的呼吸、演员的节奏、灯光的微妙变化,都是表演的一部分。
虽然我也不是很懂戏曲,但是也认为戏剧的核心是“人性”,而人性是最难被机器模仿的。
所以,这个博士项目本质上是个跨界挑战。它要测试AI能不能在最“人”的领域里立足。这不单单是技术实验,还是文化和美学实验。
学霸01的设定挺有意思。因为是人形机器人,所以它是直接站在舞台中央,和人类演员一起演。它的肢体动作、表情、语调,都通过传感器、算法和语言生成系统控制。
很有趣的是,它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一次排练中模仿梅兰芳的“兰花指”。结果,台下的学生也跟着学它的动作。这画面很微妙,本来应该是人教机器人,结果成了机器人带人。
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就是我刚刚提到的,这不单单是技术实验,更是文化和美学实验。舞台是双向的,人类会影响机器,机器也能反过来塑造人的动作和审美习惯。这和我们想象中“冷冰冰的AI”很不一样。
从象征意义上说,中国让一个AI学戏曲,其实是一种文化姿态。我们不只是要让AI干工业、算账、写代码,还要让它进入文化传承的领域。所以我之前就经常说,中国现在在AI领域非常开放,非常大胆。当然,这事一出来,艺术圈的反应挺两极化。
支持派说:AI学戏剧,可以帮助保存传统艺术,尤其是一些濒危剧种。机器人不累,可以日复一日地演,稳定性比人类强。它能成为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动作和发声。
反对派则担心:机器人再逼真,也不可能真正“感受”情绪。如果AI能演戏,那未来人类演员会不会失业?艺术的价值在于独一无二的“当下感”,AI的复制性会不会毁掉这种魅力?
这两种声音是一定的,这其实是人类自我认同的焦虑,我们一直以为“艺术”是人类独有的,现在有人来挑战这一点,我们就会本能地防御。但AI的发展也是一定的,毕竟放到两三年前,也没有人会想到自己会和一堆数据聊两三小时的天儿。(这里说的是深夜用豆包的朋友)
那么值得一提的是,这条新闻是被印度《今日印度》报道的,而且他们的标题里用了“引发艺术与AI的辩论”,语气我觉得是有点“不可思议”的味道。
其实印度在AI领域并不落后,但他们更习惯把AI用在软件、数据分析、客服等领域,对AI进入文化艺术的态度没中国这么前卫。中国这次让AI直接读戏剧博士,相当于在全球AI应用地图上打了个很不一样的标签。
可以想象,在一些印度知识分子眼里,这既是“好奇”,也是“不可思议”。他们会觉得,中国不仅在搞工业上的AI,还敢把AI推到文化文明的舞台,这是文化自信和技术实力的展示。
当然,如果我们更深层次地探讨这个事件,会发现关键不在于学霸01能不能顺利毕业,而在于它开启了一个新的讨论,当AI学会了表达情绪,我们该如何界定“人类的独特性”?
过去我们防范AI,是怕它在工业、军事、金融等领域取代人类。但如果有一天,AI能写出李白那样的诗、能演戏、能和你产生情感共鸣,那它和人的界限会变得无限模糊。
但说到底,学霸01最大的价值,不是它能演多好、演多像,而是当学习、艺术和机器人共享一个舞台的时候,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想这就是中国作为AI领域领导者应该踏出的关键一步。
(感谢大家的喜欢和赞赏!创作不易,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感谢大家的支持,听风的蚕自营烈隐产品已上线,需要的可以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