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逆天的文物(39)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更新时间:2025-08-04 07:02 浏览量:1
这么一个口径28厘米,高14.1厘米,底径10厘米的大碗,不,它不是大碗,而是一个“盆”,是一个盛水的盆子。
它最大的特点是器口沿及外壁用黑色线条勾勒出的装饰图,以及那一排栩栩如生的手拉着手载歌载舞的原始部民。
这种黑线条纹饰,和国博首席镇馆之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有些类似,因此这件舞蹈纹彩陶盆也是我国史前最早的画作之一。
但是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属于仰韶文化,而舞蹈纹彩陶盆属于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定名于1944年,和仰韶文化有所重叠,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马家窑文化于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
回到文物:
舞蹈纹彩陶盆属于泥质红陶制成,造型简洁,大口微敛,卷唇,鼓腹,小平底。
在内壁口沿下方,用黑彩绘制了三组相同的舞蹈人物图案。每组舞蹈图案由五人组成。人物形象简洁而生动,均为手拉着手的集体舞蹈姿态。
人物头部侧向一方,头上似有发辫或饰物,统一甩向一侧。身体下方有一道斜线,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尾饰,可能是模拟鸟兽尾巴或原始服饰。
在盆的口沿上绘有圆点弧线纹,或称为钩叶圆点纹,盆内底部绘有叶纹或旋纹。
舞蹈纹彩陶盆的功能除了盛水或食物以外,有可能兼具礼器、祭器的功能。内壁精美的舞蹈纹饰,表明它很可能用于祭祀、庆典、巫术仪式等相关的特殊场合。
文物出土:
舞蹈纹彩陶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
当时为了修建仓库,在开挖地基时,发现了很多彩陶残片。施工人员上报青海省文物部门,考古队展开了抢救性发掘。
经过长达8年的发掘,上孙家寨墓地共清理出墓葬1000余座,包括汉晋墓群。
其中类似于马家窑文化墓地共21座,齐家文化2座,发现齐家文化灰坑100余个。
后期这些彩陶碎片被清理妥当,送往北京进行拼接复原。经过专家鉴定,才知道当中有一件距今约5000余年的珍宝。
再回到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除了舞蹈纹彩陶盆以外,代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品有很多,最为代表性的当属锯齿纹彩陶壶,能把泥质红陶制成这副样子,可见史前文明的手工艺品制作,已是相当娴熟了。
2013年8月,国家文物局将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舞蹈纹彩陶盆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国博里的国宝,如果睁大眼睛仔细看,估摸着三天也看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