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声唱雅韵 梨园绽新枝 ——首届平凉少儿戏曲荟萃展演侧记

更新时间:2025-08-03 02:47  浏览量:1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胥富春 文/图)夏日的平凉,暑气渐盛,却挡不住一场特殊的“梨园盛会”。7月29日午后,平凉戏曲博物馆百姓大舞台前,锣鼓声渐起,胡琴声悠扬。后台化妆间里,11岁的郭栋鑫正踮着脚,看老师为他戴上杨侍郎的官帽;隔壁镜前,13岁的朱茗溪对着眉笔反复练习挑眉,试图复刻秦腔里的“卧鱼”眼神;走廊尽头,赵梓琦正默数着《二进宫》的唱词,手指无意识地比划着徐彦昭的“亮相”手势……这里是首届平凉少儿戏曲荟萃展演现场,36名个人选手与15个集体团队,正用稚嫩却执着的姿态,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青春的脉动。

粉墨登场: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随着司鼓一声脆响,舞台幕布缓缓拉开,首届平凉少儿戏曲荟萃展演开始。静宁县南关小学的孩子们登场后,迎来一片掌声。赵梓琦饰演的包公刚一亮相,黑脸、月牙、圆目,一个“端带”动作沉稳有力,台下便响起细碎的赞叹。这位11岁的少年,正演绎着《三对面》中最经典的唱段,嗓音虽未脱稚气,却刻意压低了声调,模仿着包公的苍劲顿挫。

“他刚学戏时,连台步都走不稳。”台下,南关小学秦腔社团指导老师李彦荣悄悄说。社团刚组建时,赵梓琦是最早报名的孩子之一。起初他总把包公的“怒目”演成“瞪眼”,把徐彦昭的“儒雅”学成“拘谨”,李彦荣老师便带着他看秦腔大师张兰秦的录像,一句句抠唱腔,一遍遍练身段。“现在他能‘一赶三’,在《二进宫》里同时唱徐彦昭、杨侍郎、李艳妃三个角色。”

舞台另一侧,华亭二中的朱茗溪正深吸一口气。她要演唱《五典坡·飘彩》,这是她学戏一年来第一次登台献艺。伴奏声响起时,她的手指微微发颤——去年此时,她还在古筝前拨动琴弦,如今却要踩着梆子的节奏,唱出王宝钏的柔中带刚。“古筝讲究‘静’,戏曲要‘动’,第一次穿戏服时,水袖总缠到一起。”她赛后红着脸说,尽管有两个动作没做到位,但鞠躬时听到台下掌声,突然觉得“比拿古筝奖还开心”。

这场展演里,每个孩子的故事都藏着“第一次”:来自静宁县南关小学10岁的王子慕第一次穿皇姑的凤冠霞帔,头重得差点忘词;来自同一学校的周馨逸同学第一次在彩妆表演中加入自己编的手势,“老师说只要心里有戏,咋演都对”。他们的妆容或许不够精致,唱腔或许带着奶气,但当她饰演《二进宫》中李艳妃的经典唱段从稚嫩的嗓音中流出,当她饰演《三对面》中秦香莲的台步踩着千年的韵律迈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早已超越了技巧的评判。

幕后微光:让戏曲种子扎根校园

“别动,这道红色月牙要挑起来,才是包公的‘正气’。”展演前两小时,李彦荣老师的手指在赵梓琦脸上快速移动。他的化妆盒里,眉笔、油彩、定妆粉摆得整整齐齐,这都是这两年学校给社团添置的“宝贝”。作为静宁县南关小学秦腔社团的创始人,他记得两年前刚组建时的窘迫:二三十个孩子挤在一间社团教室,没有戏服就穿校服练,没有乐器就用手机放伴奏。

转机来自校长杨尊严的一次听课。他看到孩子们跟着视频学《三对面》,一个个端着模仿包公的“方步”,当即决定拨款购买戏服和乐器。“现在我们有42套完整行头,每周三、周五各一节社团课,孩子们能跟着专业视频练,我再一个个抠细节。”李彦荣老师笑着说,去年冬天社团去县内一家福利院义演,孩子们一亮相,老人们就跟着哼起了调子,“那时候就觉得,再累都值”。

这样的故事,在平凉的校园里并不鲜见。近年来,我市坚持将戏曲进校园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从戏曲知识普及到专业培训,从人才选拔展演到成果交流,多样的探索让戏曲种子找到了扎根的土壤。崆峒区建立了戏曲人才实训基地,常年为城区小学和初中学生培训戏曲技艺,每年受训上百人。西郊小学朱星茹参演的《拾玉镯》形体表演难度较大,但她深刻领会角色特点,眼神灵活到位,动作逼真协调,把一名小家碧玉的少女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演间隙,一个细节打动了许多人:参加演出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自发比起了“亮相”动作。崆峒区的孩子教大家《拾玉镯》的“云手”,静宁县的孩子演示《二进宫》的“抖袖”,连最小的6岁选手都跟着比划。“以前觉得戏曲是‘老古董’,现在发现同学里藏着好多‘戏迷’。”朱茗溪说,她的古筝六级证书旁,最近多了一张《五典坡》的唱词手抄本。

薪火相传:从“一时热”到“长久红”

“静宁县南关小学这几个孩子,身段、唱腔都有模有样,看得出学校领导特别重视,指导老师下了苦功。”评委席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二级演员、庆城县文化馆群文辅导员武金龙在打分表上写下“优秀”。作为本次评委会主任,他三天里看了35个节目,最难忘的是孩子们的“较真”:有个小姑娘忘词后哭着鞠躬,说“回去再练三个月,下次还来。”有个男孩演到一半水袖掉了,捡起后接着唱,“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像极了当年的老艺人。”武金龙说道。

这份“较真”背后,是平凉市对戏曲传承的长远布局。据市文联主席马宇龙介绍,本次展演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多年“戏曲进校园”成果的集中检阅。从6月启动至今,活动历经县(市、区)初选、市级审核,最终从百余节目中选出35个参演,“就是想搭建一个平台,让孩子们不仅能学,还能展示、交流,让兴趣变成坚持。”

“个人节目时长3至8分钟,既保证经典片段的完整性,又兼顾孩子的体力;鼓励彩妆表演,却不苛求专业水准,怕吓退初学者”。设置20名优秀演员和20个入选节目,“不是为了分高下,是想多给些肯定。”市剧协秘书长徐顺群说。

展演最后一天,省剧协副主席、市剧协主席、一级演员蒲虎勤给孩子们上了堂“大师课”。他教赵梓琦如何用眼神表现包公的“刚”与徐彦昭的“柔”,教朱茗溪在唱到“苦守寒窑十八年”时放慢气息,“就像你弹古筝时的‘渐弱’,心里要有画面。”孩子们围在他身边,眼睛亮得像星星。“以前觉得一级演员很严肃,没想到他会蹲下来教我台步。”王子慕说,她已经把蒲老师的话记在本子上:“戏是磨出来的,心到了,戏就活了。”

梨园新声:让古老艺术焕发青春

7月31日下午,展演落下帷幕。当宣布展演评分名次时,赵梓琦攥着郭栋鑫的手,手心全是汗。听到自己的名字,两个孩子跳起来击掌庆贺,凤冠上的珠子叮当作响。台下,李彦荣老师悄悄抹了把眼泪——他手机里存着孩子们第一次排练的视频,那时他们连“唱念做打”都分不清,如今却能在市级舞台上赢得满堂彩。

但比名次更珍贵的,是展演带来的连锁反应。平凉戏曲博物馆馆长张山虎发现,展演期间来参观的孩子多了三成,有的小孩指着展柜里的戏服问“能不能试穿”;甚至有人询问,想邀请孩子们去暑期义演。“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范玉龙说,“一个活动能点燃一群人的热情,这才是传承的开始。”

闭幕式上,一位观众的话让许多人印象深刻:“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要在孩子们的笑声、唱腔里活起来的。”这话里藏着平凉的“野心”:以此次展演为起点,推动戏曲教育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让“戏曲进校园”从“活动”变成“常态”。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孩子,像赵梓琦、朱茗溪他们一样,在放学路上哼着秦腔,在课间操时练着台步,让古老的梨园,永远飘着青春的芬芳。

夕阳西下,孩子们穿着戏服在戏曲博物馆外的广场上追逐戏耍,凤冠与官帽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少儿梨园图”。远处,隐约传来不知是谁在唱《五典坡》的尾声,稚嫩的嗓音乘着晚风,飘向平凉的大街小巷。那声音里,有传承的重量,更有未来的光亮。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