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荟萃大家之风 研讨艺术之魂 辽宁微评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集锦(二)

更新时间:2025-08-02 18:19  浏览量:1

栏目导语

6月16日至19日,“为人民绽放——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在辽宁省沈阳市成功举办。此次展演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音乐学院承办,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协办。各方齐心协力,共同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场精彩的舞蹈艺术盛会。

“为人民绽放——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不仅是一场舞蹈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舞蹈艺术的种子在沈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生根发芽。“辽宁文旅”公众号陆续转发“艺海观澜”公众号微评论专栏,进一步延续这场艺术之旅,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舞蹈《谷雨》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演出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编 导:苏娅菲 崔月梅

朝鲜族女子群舞《谷雨》:

当春乃发生

文/谢坤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选择“谷雨”为题,自然与春天息息相关。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它连接生命的复苏与生长,标志着播种的季节已然开始,也意味着成长的夏天将如期而至。

在观看作品时,笔者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某一春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正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一群朝鲜族姑娘像一只只小鹿那样张望,为了躲避雨水,她们将自己的斗篷轻轻卸下盖在头上,小心翼翼地踩水前行。舞蹈开篇展现了这样一幅恬静美好的图景,随后画面一转,便进入了劳动的律动中。

图景的转换、情绪的渲染,都离不开编导的巧思。朝鲜族姑娘身着色彩缤纷的裙子,在舞蹈开始就给观者带来扑面而来的清新,即使披着斗篷,那份少女的青春和灵动依旧流露出来。

舞蹈《谷雨》

笔者见过很多在服装造型、颜色上下功夫的作品,但多以整齐划一或色调趋近为主,而《谷雨》的服装设计十分别致。这个作品的服装色调丰富而不失质感,其中的调和剂应该就是纱质外裙带来的朦胧感,消解掉了高饱和度的“甜腻”之感。

整支舞蹈像一首小诗,细细读来韵味十足。先是12名少女在长调中穿行,在鼓点加入时又奔跑进入12名舞者,24名女孩排成“V”字形。她们执鼓舞动,变成了一个个插秧种田的劳动者。在内涵上,24个女孩与二十四节气相合,寓意着春生万物、连绵不绝。24个女孩按照裙子的颜色分成了4组,意味着一年四季循环往复。此外,从队形调度上也可见作品对于春意的形象把握,一排女孩在斗篷下一个接一个地探出头,让观众仿佛看到了春风拂煦的景象。

舞蹈《谷雨》

首先,编导巧妙利用舞者手中的鼓和鼓槌,姑娘们时而翩跹起舞,时而低头劳作,在不断的变化中把劳动的愉快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当鼓声起时,本来用来遮雨的斗篷被姑娘们轻轻地收起,掸掸雨水后顺手将其绑在腰间。自然、生动又细腻的动作让一个个人物都活了起来,她们不仅是一个符号般的朝鲜族姑娘,还真正成为了田间劳作的普通女孩。

在这个作品中,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被充分放大,充满诗意的情感表达、饱满的视听效果都是其具体表现。比如在听觉上,编导们以朝鲜族的传统民歌《桔梗谣》为基础,用通感的手法把雨后劳作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推动情境的构造。这些细腻的处理方式,让作品即便是刻画小事也不落俗套、不显平庸。

民族民间舞的生存环境与舞蹈本体之间一向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谷雨》中我们也能看到人与生态、自然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雨水、稻田、土地和朝鲜族姑娘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作品也就在这种和谐中焕发出自然的朴素和美好。

原载《中国民族报》2020年5月15日

作 者 简 介

谢坤宏:海南开放大学教师。

舞蹈《盛装·礼赞》

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演出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编 导:沙呷阿依 沙呷俊楠

我愿为你再着盛装,

迭动她千年的美

——《盛装·礼赞》

民族情感与审美的表达

文/罗蓓蓓

初见《盛装·礼赞》这一舞名,让人不免觉得是一个严肃庄重仪式感较强的舞蹈,真见人物出场时又并未看见盛装,在吊足了观众胃口后,编导以变装处理了两个时空交错的碰撞点,让所有先前的回忆幻想变成栩栩如生的映画直冲眼前,不仅带来视觉的冲击,精妙一点更在于引出了为何盛装的答案。

就人物塑造与性格情感的表达而言,从女性视角出发是不意外的,编导沙呷阿依教授已然将其自身对彝族女人形象的理解刻画在了许多之前的作品中,以舞剧《情深谊长》为典型,同样选择女性为主视角进行叙述,她们便如大地般散发着孕育生命的神性光辉——双脚深扎劳动的泥土,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生长出带着烟火气的细腻之美。

《盛装·礼赞》中的“绿衣”与“红衣”不只是用色块变化推进情感的高潮递进,在服装款式上的对比也是让“老年阿妈”与“盛装少女”从时空的缝隙中招手对望,由此盛装的形象开启了真正地礼赞——对青春韶华的礼赞,对一生辛劳的礼赞,对生命灿烂的礼赞。编导用变装让观众的眼睛惊艳,挂满银饰、刺绣精美的“丹红扎尼”服装将这段被年岁尘封的美丽又摆出、为面已沧桑,发已斑白的“老妈妈”披上昔日的激情。

舞蹈《盛装·礼赞》

非遗技艺点缀着彝族姑娘飘扬的红裙,逸动的舞步跳出的是白发皱纹也难以掩藏的激情。一代代老匠人的白发化成闪光的银饰,一条条皱纹簇成精美的图案,身着此盛装,怎能不礼赞。礼赞是一种态度,对民族舞蹈来说,情之发乎于民,礼之合乎于民,情于礼之中,礼由情而发,汇聚了情感、风格、精神追求的舞蹈是一种活态综合的礼赞形式。

一步一印踏进坚韧的岁月,身着最美的盛装礼赞光明的追求。《盛装·礼赞》银饰与裙裾在历史长河里穿梭流动,百褶裙与羊毛毡诉说动人心魄的诗意和浪漫,礼赞新时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千年巨变的新生活。

作 者 简 介

罗蓓蓓: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舞蹈学院青年教师。

舞蹈《冰凌花》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演出单位:长春人文学院

编 导:王小燕 张万励 王艺盟 肖绅明

破冰而生,花开黑土

——《冰凌花》创作理念谈

文/王小燕 张万励 王艺盟 肖绅明

冰雪之下,土地之上,蕴藏着冰凌花,它盛开在寒风之中,破冰雪而来,是大山的魂魄,是林海的品格,不知沉睡多久才能睁开双眼,破冰。

作品《冰凌花》通过冰凌花的视角折射东北人的精神,由此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再将冰雪与土地、人与花诗化处理,诞生出这一东北秧歌实验性集体创作。

破刻板之冰。东北秧歌在普遍的认知里就是“手绢花”,精湛的手绢技术足以满足观赏性需求,却弱化了道具的潜在表达。《冰凌花》以王小燕东北秧歌风格体系为作品动作风格,借用东北秧歌双扇技术代替手绢花的视觉效果,同时表现冰凌花的生长过程:将扇子藏于袖中构成“手中花”,扇骨合并构成“单花棍”,双扇展开合为“双花扇”,三次道具转变象征着花苞、花茎、花瓣,满足观赏性的同时服务于作品叙事。作品短促的节奏与简洁的发力方式,符合冰凌花向上生长的力量,而大量使用的“顿步”发出的声音贯穿整个作品,表现生命的原始动力。双扇与动律的结合构成的独特身体语汇,呼应土地里最初始的生命节奏,借此表现冰凌花的破冰之欲及东北人在严寒中的生存之境。无论花还是人,总是在寒风中张开双臂追寻着光与温暖。

舞蹈《冰凌花》

破固化之冰。舞蹈作品的核心表达要优先于语言载体和情感宣泄,说什么比怎么说更重要,为什么起舞比怎么起舞更重要。在主创团队多次实地采风和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北秧歌)传承基地所做的前期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基础上,我们逐渐明确了东北独有的“冰凌花”意象,并在文化素材中搜寻“冰凌花”所承载和隐喻的当代个体和群体内涵。《冰凌花》运用双主角的方式构建了“花”的生命旅程,这也是个体间的自我对话与追寻。双线叙事营造出一虚一实的舞台空间,一条主线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独自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曲折,另一条主线则是“花”破冰而出,在严寒中迎风绽放,双线交织呼应,双扇连接情感,光使她们相遇,看到彼此,也成了彼此。最终通过服装的转变使人成为了花,“顿步”声再现,象征着生命的律动依然在继续,周而复始。这一转化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另一个生命的开始——新生亦是重生。再通过环形叙事结构,试图解答“我是谁”这一哲学命题。

破限制之冰。思维的禁锢是对创作最大的限制。编舞应该创造一个舞蹈以外的世界,这个世界所生长的是创作者的个体思索,它代表着创作者对这个现实世界独特的判断,舞蹈作品是观众进入这个世界的桥梁。创作者应破思维之锢而守文化之源。东北秧歌来源于东北土地,这方土地孕育出它独特的审美情趣,艮、浪、俏不单单是秧歌的风格,也是东北人由内而外特有的味道,是东北人对待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编舞编的是人的灵魂和精神象征,除了在追寻光明之外,还要寻觅心中之花,因为心中之花永不凋零。

原载《舞蹈》2024年第2期

作 者 简 介

王小燕: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吉林省文联副主席。

张万励:吉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长春人文学院舞蹈系主任。

王艺盟:独立舞蹈编导。

肖绅明:中国铁路文工团编导。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