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沪剧舞台上70后顶流,朱俭的从艺之路,藏着传统戏曲的破圈密码?

更新时间:2025-08-02 01:19  浏览量:1

当00后为偶像演唱会尖叫时,上海逸夫舞台的台下,一群头发花白的观众正为一个中年男人的唱段鼓掌叫好。他一开口,"王派"唱腔里的婉转韵味便灌满整个剧场,水袖翻转间,台下掌声雷动——这个让老戏迷疯狂的演员,正是沪剧界中生代领军人物朱俭。从12岁考入戏校的懵懂少年,到如今能独挑大梁的"沪剧王子",这位1975年出生的上海男人,用40年从艺路书写了一段传统戏曲的坚守与突围。

一、小荧星里的"唱歌苗子":被沪剧选中的少年

1975年的上海弄堂里,时常飘出一个小男孩的歌声。邻居们总说:"朱家门的小囡,嗓子亮得像新开封的玻璃糖纸。"这个爱唱歌的孩子就是朱俭,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声音会在几十年后成为沪剧舞台上的"金嗓子"。

小学时的朱俭是学校文艺队的"台柱子",但凡有合唱比赛,领唱位置一定是他。10岁那年,上海小荧星艺术团招生,母亲抱着"让孩子多学点本事"的想法带他去试试。面试现场,当朱俭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评委突然打断:"你试试用上海话唱段儿歌?"这个意外的要求没有难住土生土长的上海男孩,一段软糯的沪语童谣出口,评委们当场拍板:"这孩子的语感,是吃戏曲这碗饭的料。"

在小荧星的两年,朱俭系统学习了声乐和舞台形体,这段经历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1987年,上海戏曲学校沪剧班招生的消息传来,母亲犹豫着要不要让孩子报考——那时的戏曲行业早已不复当年盛况,不少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学外语、考大学。但12岁的朱俭在看完一场《罗汉钱》后,回家对母亲说:"台上的人一唱,我心里就像有小虫子在爬,我想去学。"

考场上,面对"王派"创始人王盘声等老一辈艺术家组成的评委团,朱俭演唱了一段临时学的沪剧选段。尽管唱腔稚嫩,但其透亮的嗓音和自然的台风,让王盘声当场点评:"这孩子眼睛里有戏,是块好料子。"就这样,朱俭成了上海戏曲学校沪剧班最小的学生之一,开始了每天6点起床练嗓子、踢腿、压腿的学戏生涯。

戏校五年,朱俭的生活被"枯燥"二字填满。清晨的操场,他的吊嗓声总第一个响起;深夜的排练室,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水袖动作,直到胳膊酸得抬不起来。有次练"抢背"动作,他连续摔了二十多次,后背青一块紫一块,老师让他休息,他却咬着牙说:"摔会了才能休息。"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他在毕业时成为全班公认的"文武全才"。

二、从"跑龙套"到"挑大梁":沪剧院里的十年磨一剑

1992年,17岁的朱俭怀揣着毕业证走进上海沪剧院,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闷棍——这个在戏校备受瞩目的"尖子生",在人才济济的剧院里只能从"跑龙套"做起。

最初的角色,要么是舞台上连台词都没有的"兵卒甲",要么是站在主角身后的"背景板"。有次演《雷雨》,他扮演一个只有几句台词的仆人,为了这几句词,他对着剧本琢磨了三天,连走路的姿态都反复练习。同台的老演员看在眼里,对他说:"小朱,记住,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句话,朱俭记了一辈子。

跑龙套的日子里,朱俭成了剧院最"贪"的演员——贪看、贪学、贪练。只要有前辈排戏,他就搬个小板凳在侧幕条边看,边看边记笔记,光是看戏的记录本就攒了十几本。前辈们唱段里的气口、身段里的细节,他都一一拆解,回到宿舍对着镜子反复模仿。有次为了学一个甩袖的技巧,他趁排练间隙向老演员请教,对方演示了三遍,他就练到凌晨三点,直到袖口甩出的弧度与前辈分毫不差。

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1998年,剧院排演新版《碧落黄泉》,原定的男主角突然生病,导演急得团团转时,有人提到:"小朱不是一直在台下偷练吗?让他试试?"朱俭临危受命,只用三天就拿下了全部唱段和台词。演出当晚,当他唱到"志超永别了"那段经典唱段时,台下掌声经久不息,有老戏迷激动地说:"这嗓子,有当年王盘声先生的味道!"

这场"救场"让朱俭一战成名,此后他陆续主演了《家》《大雷雨》等经典剧目。但真正让他完成蜕变的,是2007年的那场拜师仪式——他正式拜在"王派"传人孙徐春门下,成为"王派"第四代传人。拜师那天,孙徐春送给徒弟一个录音笔:"把每天的练唱录下来,和老先生的唱片比对,找出差在哪里。"朱俭真的这样做了,整整五年,他的录音笔里存了上千段对比音频,硬是把"王派"唱腔里的细腻婉转刻进了骨子里。

三、让沪剧"潮"起来:传统艺术的破圈实验

2010年之后,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戏曲观众老龄化的问题愈发明显。朱俭在演出时发现,台下的观众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鲜少有年轻人的身影。"难道沪剧只能成为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问题,成了他心头的疙瘩。

作为剧院青年团团长,朱俭开始琢磨"破圈"。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沪剧唱进年轻人聚集的地方。2015年,他带着《雷雨》选段登上上海草莓音乐节,当电音与沪剧的旋律碰撞,台下年轻人的欢呼让他看到了希望。有00后在微博上留言:"原来我奶奶爱听的沪剧这么酷!"

他还大胆尝试"戏曲+科技"的融合。在新版《敦煌女儿》中,他提议加入全息投影技术,让舞台上的沙漠场景更具冲击力;排练《51号兵站》时,他邀请影视导演指导,让身段动作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有老戏迷质疑他"瞎折腾",朱俭却说:"守正不是守旧,传统戏曲也得会'说'年轻人的话。"

更重要的是,他坚持让沪剧"扎根生活"。近年来,他主演的《一号机密》《敦煌女儿》等新编剧目,都聚焦现实题材。《敦煌女儿》讲述樊锦诗的故事,他在剧中扮演的"彭金章",既有学者的儒雅,又有丈夫的温情,演出后不少观众说:"原来沪剧不止能演家长里短,还能讲这么动人的时代故事。"

这些尝试渐渐有了回响。如今朱俭的演出,台下多了许多年轻面孔,甚至有大学生组团来"打卡"。有00后粉丝在社交平台建了"朱俭沪剧安利群",把他的唱段做成表情包,用沪剧唱腔改编流行歌曲。看到这些,朱俭笑着说:"只要年轻人愿意看,哪怕是从'追星'开始,我都开心。"

四、40年从艺路:戏曲人的坚守与传承

2023年,朱俭在逸夫舞台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当他唱完《珍珠塔》《玉蜻蜓》等剧目的经典选段后,台下突然响起整齐的合唱——一群年轻观众跟着他的节奏,用略显生涩的上海话唱着"王派"名段。那一刻,这个48岁的男人眼眶湿润了。

从12岁踏入戏校,到如今成为沪剧界的中坚力量,朱俭的40年从艺路,其实是一代戏曲人的缩影。他经历过戏曲行业的低谷,也见证着传统艺术的复兴;他吃过"跑龙套"的苦,也享受过"角儿"的荣光。但无论顺境逆境,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仍是清晨6点的吊嗓和傍晚的基本功练习。

如今的朱俭,除了演出,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传承上。他在上海戏曲学校担任兼职老师,教学生时总说:"学沪剧,先要爱上上海话,爱上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他带的徒弟里,有95后、00后,有的还是从外地来的"沪剧迷"。他从不强求徒弟们"复制"自己的风格,而是鼓励他们"先学像,再唱活"。

有记者问他:"现在的年轻人这么难吸引,沪剧的未来在哪里?"朱俭指着排练厅墙上的字回答:"你看,'守正创新'这四个字就是答案。守住前辈的根,创当下的新,沪剧就永远有生命力。"

落幕时分,朱俭总会站在舞台中央,对着台下深深鞠躬。灯光下,他鬓角的白发已清晰可见,但眼神里的光芒,仍像40年前那个初入戏校的少年一样明亮。或许正如他常说的:"只要还有一个观众愿意听,我就会一直唱下去。"这,就是一个沪剧演员的初心,也是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的密码。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