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最早的戏曲行当

更新时间:2025-08-01 19:36  浏览量:1

中国戏曲以程式和行当立身。所谓程式被人概括为唱念做打四种,各剧种大体不差。行当最终被认定为生、旦、净、末、丑五种,各剧种虽然小有出入,也是大体不差。

中国戏曲的最早表演是参军戏,其中就有最早的行当:参军、仓鹘。

参军戏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剧情,大体是这样的:有一参军(中下级军官)拿着官架,颐指气使,嘲弄他的仆从(仓鹘),却无意中败露了自己的贪墨丑迹,仆从抓住这一点,趁机百般戏耍、调戏参军,使其狼狈不堪。

仓鹘的这种先抑后阳的情节模式,分明就是《史记·滑稽列传》系列滑稽故事情节的翻版,所以,就有人认为中国戏曲曲艺皆源自原始的滑稽表演,很有道理。

列国末期,天下长期大乱,尚武之风盛行,以摔跤表演为主的角抵表演大行。到了秦汉之际,欧洲、中亚杂技、武术也纷纷来到中国,跟角抵表演结合,又吸收了滑稽表演的基本情节模式,就形成了流行于两汉的角抵戏,最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

最早记述《东海黄公》的是西汉刘向编撰的《列仙传》。东汉人张衡在《西京赋》进一步描述道:“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

晋人葛洪著《西京杂记》,其卷三对《东海黄公》的记述就更近一步:“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力气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晋代,佛教开始盛行,在许多地方设坛讲经。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而古印度很早就流行着梵戏,佛教也借助梵戏传播自己,梵戏表演也是佛教设坛讲经的很常用的方式。作为东方戏剧滥觞的梵戏,很早就有戏曲行当,这就是丑角,梵语作Nalakūvara/Nalakūbala,汉译为哪吒。据说哪吒原本是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的第三子,而这个毗沙门就是诸佛中的托塔天王。北凉时期(420年)翻译的《佛所行赞》首次记载了毗沙门天王生哪吒的故事。‌‌佛教把梵剧也带到中国,甚至还一度形成了哪吒崇拜。

唐代从天竺来的僧人菩提流志,在他翻译的著作中说到:“世尊讲法,众神听奉”,其中就有哪吒俱钵罗神。后来翻译的佛经中说,哪咤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手执神戟,守护王国和佛众。

产生、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参军戏,逐步走出角抵戏的表演窠臼,并不断增加武术、杂技表演,表演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至唐代,参军戏的表演者上有帝王将相,下有贩夫走卒,可以说参军戏当时就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娱乐表演形式。

也是这个时候,其中的参军就有了一个更加抽象的名字:副净。这分明就是佛家话语么。佛家追求的目标是佛,也叫净,而副净分明就是说戏剧表演是另一种佛,是另一种净。

到了唐末,仓鹘也有了另一个名字:末泥。泥就是泥像,是佛的现世,说得俗气一些,末泥也就是另一种佛,另一种净。

就这样,两个原本具体的参军戏人物就成了更加抽象的最早的中国戏曲行当。其实说到底,这两个行当的本色都是戏曲后来的丑行,副净是大丑,末泥是小丑。戏曲重丑就源自于此。中国戏曲所有行当都源自于副净、末泥,这就是杂剧、南戏、乱弹的历史了。

宋代,随着道教的兴盛,毗沙门天王还与唐代名将李靖结合,创造出“托塔天王李靖”形象,哪吒由此成为李靖之子,并完成从佛教护法到道教神祇的转变。‌‌这就是文学、戏曲中那个亦佛亦道的哪吒形象。这另一个话题。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