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每一次尝试,都是靠近理想自我的小步
更新时间:2025-08-01 23:14 浏览量:1
“我想参加校园歌手大赛,但我五音不全怎么办?”“我想竞选班干部,可我从来没当过,怕做不好”“我想写小说,又觉得自己文笔太差”…… 青春期的孩子心里,总有很多 “想做” 的事,却常常被 “怕失败”“怕嘲笑” 拦住脚步。其实他们不知道,那些看似 “微不足道” 的尝试 —— 哪怕是鼓起勇气报了名又退赛,哪怕是写了几页就放弃的手稿,都是在向 “理想中的自己” 迈小步。青春期的成长,从来不是 “一下子变成厉害的人”,而是在一次次 “试试看” 里,慢慢看清 “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每一次 “敢开始”,都是在打破 “我不行” 的魔咒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被困在 “自我怀疑” 里:“我没经验,肯定做不好”“别人都比我强,我还是别试了”。但 “尝试” 本身,就是在对这些声音说 “不”。
1. 哪怕 “做得不好”,也比 “不敢做” 多一份体验
初二的小宇想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却因为 “说话结巴” 犹豫了很久。在老师的鼓励下,他报了名,结果在初赛就被淘汰了。但他说:“站在台上虽然紧张得忘词,但下来后同学说‘你敢上台就很厉害’,我突然觉得‘结巴也没那么可怕’。” 很多时候,“尝试” 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 “我敢面对自己的害怕”。就像学骑自行车,第一次摔了跤,第二次歪歪扭扭骑了两米,虽然离 “熟练” 还很远,但已经比 “不敢上车” 的人多了 “会摔跤”“能骑两米” 的体验,这些体验会慢慢变成 “我能学会” 的底气。
2. “试错” 不是浪费时间,是在排除 “不适合自己” 的选项
高一的小雨一会儿想报舞蹈社,一会儿想加入文学社,每个社团都试了两周就退出了。妈妈急了:“你这样三心二意,什么都学不成!” 但小雨却有自己的想法:“我跳舞蹈时总跟不上节奏,知道自己不适合;写文章时却觉得很开心,原来我更喜欢安静的事。” 青春期本就是 “探索期”,就像买衣服要试穿才知道合不合身,孩子需要在 “尝试 - 不合适 - 再尝试” 的过程中,慢慢找到 “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那些 “半途而废” 的尝试,不是 “失败”,是在帮自己排除 “不适合” 的选项,离 “适合” 更近一步。
3. 哪怕 “没结果”,也会留下 “敢尝试” 的勇气
初三的小航想给喜欢的女生写情书,改了十几遍,最后还是没送出去,把信偷偷夹在了课本里。虽然 “没送出去”,但他说:“下次遇到想做的事,我可能还会犹豫,但肯定比这次更敢一点。” 尝试就像给勇气 “充电”,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我试过了” 的经历也会悄悄积累成 “下次还敢试” 的能量。就像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哪怕答错了,下次再举手时,犹豫的时间也会短一点 —— 这种 “慢慢变勇敢” 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礼物。
二、父母的 “态度”,决定孩子敢不敢 “迈出那一步”
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都像在走平衡木,需要父母 “扶一把” 的支持,而不是 “别摔了” 的阻拦。
1. 别用 “有用没用” 评判尝试,多问 “你觉得开心吗”
“学画画能加分吗?”“参加社团会影响学习吧?” 很多父母习惯用 “功利性” 标准衡量孩子的尝试,却忽略了青春期的尝试,更多是为了 “探索自己”。孩子想养宠物,别急着说 “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可以问 “你想养宠物是觉得它们可爱吗?我们可以一起想想怎么照顾它”;孩子想拍短视频,别指责 “不务正业”,可以说 “你想拍什么内容?需要我帮忙吗”。当父母放下 “有用论”,关注孩子的 “感受”,孩子才敢放心去试,不怕 “试错了被骂”。
2. 别说 “你肯定不行”,换成 “你想试试的话,我支持你”
“你连家务都做不好,还想组织活动?”“你成绩这么差,竞选学习委员就是笑话。” 这些话像一盆冷水,会浇灭孩子尝试的热情。其实孩子说 “我想试试” 时,心里已经在打鼓,需要的是 “我相信你” 的鼓励。可以说 “虽然你没做过,但想试试的话,我们一起准备”;哪怕觉得 “孩子可能做不好”,也可以说 “就算没做好也没关系,至少你试过了”。父母的 “支持” 不是 “保证成功”,而是告诉孩子 “你敢尝试,我就敢陪你面对结果”。
3. 别只看 “结果”,多夸 “你比上次勇敢了”
孩子参加比赛没获奖,别说 “早知道你不行”,可以说 “你这次敢上台,比上次在班里发言时勇敢多了”;孩子写的文章没被发表,别说 “我就说你写得不好”,可以说 “你这次比上次多写了三个段落,进步了呀”。青春期的孩子对 “评价” 很敏感,父母的目光如果只盯着 “结果”,会让他们觉得 “只有成功才值得被认可”;而关注 “过程中的进步”,会让他们明白 “哪怕没成功,努力尝试的自己也值得被肯定”,这样才敢 “一次次再试”。
青春期的理想自我,就像远方的一盏灯,孩子需要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靠近那束光。可能走了弯路,可能停了脚步,可能摔了跤,但每一步 “向前迈” 的尝试,都在缩短和 “理想” 的距离。
父母要做的,不是拉着孩子 “走捷径”,也不是在旁边喊 “别走错”,而是当他想尝试时,说一句 “我陪你”;当他摔了跤时,说一句 “没关系,起来再试试”;当他想放弃时,说一句 “你已经比刚开始勇敢多了”。
终有一天,孩子会在这些 “小步尝试” 里,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走了这么远,离想成为的自己,越来越近了。” 而那些 “尝试过” 的经历,会变成他人生里最珍贵的底气,让他敢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 “勇敢地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