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大田:传统戏曲进城、现代文艺下乡,推动城乡文化深度互融
更新时间:2025-07-28 23:14 浏览量:1
“耳听夫君把话题,教养儿女最重要。”7月26日,在三明市大田县戏曲文化园,台上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尽显功底,台下观众座无虚席,喝彩连连。这一幕,是大田县创新实施“传统戏曲进城、现代文艺下乡”双向文化供给的生动缩影,其不仅让传统艺术在城市舞台焕发新生,更将现代文化播撒乡村沃土,走出一条城乡文化深度互融的新路径。
戏曲进城 传统艺术绽新彩
大田县戏曲文化园内,群众在观看戏曲表演。林伯郊摄
“这周六,我们剧团在下午和晚上两个时段分别表演《望子成龙》《海螺姑娘》两部汉剧。”梅山镇香坪宏艺汉剧团团长温华胜介绍,团里共有15个成员,剧团平时主要在镇村庙会、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上表演,在城区表演的机会非常少。
大田汉剧从明代开始出现,融合闽西汉剧和闽南高甲戏特色,演员表演富有戏剧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当地群众欢迎。随着时代变迁,城区庙会因种种原因被取消,曾经锣鼓喧天、万人空巷的戏曲演出曾一度淡出群众视线。
为唤醒文化记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2011年开始,大田每年在文化广场举办民间剧团戏曲会演,2018年,打造闽中戏曲文化园,邀请全县各个乡村剧团每周六轮流展演。
“这里服装道具、乐器电子屏等设备一应俱全,我们只需要带化妆用品就好。”温华胜感慨道,每逢传统节日,乡村庙会集中演出多,需要带着一卡车的道具赶场,提前到舞台上搭设道具,很不方便。在戏曲文化园里表演,设施设备齐全,观众更多。
“剧团在表演中融入大田方言俗语、民间歌舞,让剧情生动接地气,群众反映很好。”温华胜说,许多观众早早地前来占位置,让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家传承发展戏曲文化的信心更足了。
大田通过打造“周周有戏看”品牌,11年间组织19个乡村剧团进城演出,年均超百场,吸引观众10多万,同步开辟“云端戏台”,开通线上直播,发布短视频,实现破圈传播。探索实践“群众点餐、剧团送餐、政府购餐”模式,创作《刘家嫁女》《彩礼风波》等移风易俗新剧,推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文艺下乡 现代文化润心田
“国家法律有规定,不准包办结婚姻,婚姻不能来评银,不能过高收礼金……”6月中旬,一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主题演出在大田县济阳乡凤阳堡举行,节目包含管弦乐、现代舞、快板、山歌等多元艺术形式,将移风易俗观念巧妙植入群众心田。
“根据群众反映的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问题,我们通过文化浸润的方式,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树立新观念。”大田县文化馆馆长连福石介绍,县文旅局通过调研,结合各乡镇、村民俗活动,每季度策划乡村音乐会、写生创作、“四季村晚”、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服务“菜单”,发放至各乡镇,征求群众意见,收集节目建议,并根据村民“点单”定制活动内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大田县2025移风易俗宣传巡回演出走进济阳乡凤阳堡。林建伟摄
现代文艺的注入激活了乡村文化生态。
“近年来,县里大力组建培育扶持乡村特色文艺队伍,让村民从观众变成参与者、创作者,让现代文化在乡村扎根。”连福石说,通过搭建“四季村晚”平台,让县级文艺人才指导村民自编自演节目,让村民亲身体验文艺魅力。现在,大田年均举办“村晚”30余场,参与人数超5万人次,2024年底获定为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冬季示范展示点。
近年来,大田通过流动舞台车、选派文化志愿者下乡服务等形式,为乡镇送去“远山三人行”“音舞诗会”“乡村振兴摄影作品巡展”“古堡音乐会”等各类文艺文化活动300余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25年“乡村网红走基层”活动地。
创新机制 文化惠民助融合
7月26日晚,广平镇村BA在传统武术与大鼓表演中激情开幕,活动的背后离不开志愿服务队的有力支撑。
“哪里有活动需要表演,我们就从志愿服务队中寻找相对应的演员。”连福石介绍,通过建立“田阳文化”大田县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打造文艺人才库,制定并实施《大田县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和《大田县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工作方案》,鼓励、吸引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文艺团体、文艺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目前,已招募800多名文化志愿者,全县20多个文艺培训机构、19个剧团、18个舞狮队及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已成为“传统戏曲进城 现代文艺下乡”的中坚力量。
优质的文艺阵地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在城区,大田县文旅局整合多方资源,持续完善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岩城文化广场、白岩公园、美人茶剧场、河滨广场等设立百姓大舞台,投入100余万元购置舞台演出车一辆。
在乡镇,打造“一乡一品”文化阵地,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配备现代化演出设备,先后建成7个省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14个市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梅林村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获评“省级优秀示范点”。
“县文旅局对每周在戏曲文化园展演的剧团给予3000元补贴,精准扶持优秀团队。”连福石表示,通过整合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建立“演出补贴+项目奖励”制度,让文化持续惠民。同时,推行人才“双向互派”,县级人才下沉“种文化”,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城展演“潮味乡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林伯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