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苑】戏缘
更新时间:2025-07-25 16:36 浏览量:1
文/晴澜
我最早看戏的记忆,是在邻村看一出豫剧《状元与乞丐》。那时年纪尚小,只记得台上两个襁褓中的婴孩,被算命先生判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将来要中状元,一个注定沦为乞丐。那被预言为状元的,父母骄纵无度;而被判定为乞丐的,双亲严加管教。后来,命运竟完全颠倒过来。
我坐在人群里,竟为这戏中人哭得不能自已,惹得周遭大人发笑:"小娃子懂甚么戏文,也值得哭?"
初中时,常在三月夜里,与同窗好友溜出晚自习,挤在戏台下看《王莽赶刘秀》。台上灯火通明,台下黑影丛丛,刘秀在台上逃命,我们在台下屏息。那时节的戏,是掺着夜风与青草气的。
及至成年,我却厌极了戏曲。嫌它咿咿呀呀,半天唱不完一句。电视遥控器掠过戏曲频道时,手指总要快些,仿佛那屏幕上会伸出钩子,钩住人的眼睛似的。
(网络图片)
母亲去世那年,我万念俱灰。一日深夜,电视机里忽飘出一句"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竟如冷水浇头,使我浑身一颤。那晚看的是张火丁的《锁麟囊》,她唱得幽咽婉转,把个"春秋亭"唱得风雨凄凄。我枯坐至剧终,忽然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活了过来。
从此便着了魔。电视只锁定在戏曲频道,非京剧不看。后来眼界渐开,豫剧的高亢,越剧的缠绵,都入了心。
身为山西人,终于也看上家乡的梆子戏。上党梆子《三关排宴》里,佘太君一句"你还有脸回宋营",骂得杨四郎无地自容,与京剧《四郎探母》的温情脉脉大异其趣。同是杨家将故事,一个要人死,一个许人生,可见戏文如人心,各有各的曲折。
晋剧原嫌它锣鼓太喧,唱腔太烈。直到看见郭兰英的《金水桥》,才知此中别有洞天。她演的银屏公主,一句"银屏女捧御酒我叫声姨娘",把皇家女为救儿子的复杂心理演得惟妙惟肖。刘建萍的《算粮》更妙,王宝钏十八年寒窑苦等,算起军粮来却分毫不差,倒比那些莺莺燕燕的戏码更见人间真味。
如今想来,我看戏的历程,竟如人生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少年时看故事,青年时厌形式,中年后才懂得咂摸滋味。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逢与错过罢了。
作者简介
晴澜,实名王淑静,山西阳城人,七零后,文学爱好者。希冀用笔来记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