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窑》第二十六回:戏曲创新展新篇
更新时间:2025-07-23 16:27 浏览量:1
(新戏台的木梁刚架好,高明就踩着梯子往横梁上贴戏单。他手里的毛笔蘸着窑烟调的墨,写的是《琵琶记・新补》。)
“先生这字,比以前更有筋骨了。” 李秀英递上杯凉茶,看着戏单上的 “窑火记” 三个字,“真要把护城那段加进去?”
“当然。” 高明跳下来,纸角被风吹得乱颤,“赵五娘拾柴时,就该唱咱埋瓷片的调;蔡伯喈守城,得有敲梆子的节奏。”
周铁嘴蹲在台下敲檀板,试了个新调子:“这《破窑莲》的曲牌,得配着拉坯的转音才够味。”
(三日后,戏台首演。台下挤满了人,有老窑工带着孩子,还有府衙的文书 —— 刘基带信说,朱元帅派来的戏官也混在里面。)
锣鼓响过三叠,李秀英扮的赵五娘抱着只青釉瓷瓶登场。她开口唱 “拾柴”,调子忽高忽低,像窑火在风里跳:“青泥掺松烟,烈火炼贞坚……”
台下先是静,接着爆发出叫好声。有个老婆婆抹着泪:“这词,像在说咱守城的日子!”
高明在侧幕拉胡琴,琴弦里掺着瓯江号子的调。唱到 “书馆相逢”,他突然往台上扔了片金缮瓷片 —— 李秀英接在手里,顺势转了个水袖,瓷片在灯影里闪得像星子。
(中场休息时,戏官挤到后台,手里捏着块刻了 “凤” 字的碎瓷。)
“这‘瓷袖合璧’的身段,” 他眼睛发亮,“比南京的戏班新鲜十倍!”
李秀英正补妆,鬓边别着朵雏菊:“是用窑工传讯的手势改的。” 她指着高明新刻的戏文瓷板,“连唱词都刻在上面,错不了。”
(终场时,众人合唱《守城谣》,声浪差点掀了戏台顶。戏官拉着高明的手直晃:“高先生,这新戏得进南京唱!让全军都听听,百姓的骨头有多硬!”)
夜里拆台时,阿福捡了把落在台下的银钗 —— 是小旦唱戏时掉的,钗头还缠着根戏服的线头。“先生,” 他红着脸,“我能…… 能把戏词刻在钗上不?”
高明笑着点头,转头见李秀英正对着月光唱新改的《团圆令》。她的声音混着远处的窑火声,像浸在青釉里,润得能滴出水来。
更夫敲了两响,戏台的影子在地上晃,像只装着戏文的大瓷缸,盛着满当当的暖。
作者-陈德其(陈少奇):现任为,中国非遗品牌传播联创会秘书长、全国新媒体人联谊会副会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乡土演艺集团董事长、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等社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