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插图的域外传播
更新时间:2025-07-23 16:49 浏览量:1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西译本插图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又将西方流行的绘画技艺和中国插图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课题“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西译本插图的整理与研究”(2020BWY006)指出,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西译文本中的插图或可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插图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明清时期,与“西学东渐”相呼应,以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的“中学西传”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西译构成了“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西译文本较早就开始添加插图,且这些添加的插图经历了一个从滥觞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历史嬗变。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西译本插图除了具有提示文本情节、展示人物形象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将西方流行的绘画技艺和中国插图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西译本插图,或可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插图的他者血脉,是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插图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在西方的阅读和传播。
生成与演变:从滥觞到发展,再到逐渐完善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插图的发展轨迹与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翻译进程相吻合,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735年至1799年为插图的滥觞,十八世纪被翻译成西文的中国小说有《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怀私怨狠仆告主》《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陈斋长论地谈天》《好逑传》《玉娇梨》六种。《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怀私怨狠仆告主》《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陈斋长论地谈天》的法译文首刊于杜赫德博士的《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ioise,1735)上。《中华帝国全志》制作精良,书中附有多幅铜版画,但未见《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怀私怨狠仆告主》《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这三篇故事相应的插图,仅有2幅与《陈斋长论地谈天》相对应的插图,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本添加插图的做法大抵肇始于此。《好逑传》帕西译本则附有4幅插图,形式上模仿中国木刻版画,但事实上与中文插图本《好逑传》的插图不符,形成了插图张冠李戴的现象。
进入十九世纪,随着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在西方的渐次传播,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插图亦得以不断发展。1800年至1840年期间,不仅添加插图的小说从滥觞阶段的两种增加至《玉娇梨》《好逑传》《王娇鸾百年长恨》《蔡小姐忍辱报仇》等近十种,而且所添加的插图在继承前阶段“准木刻画式”的基础上,出现了汉字扉页和从相应的插图本中国小说中直接翻刻插图的两种新形式。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本的插图随着小说西译的成熟而逐步完善。1841年至1911年期间,添加插图的小说增至《三国演义》《西游记》《双凤奇缘》《女秀才移花接木》《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俗话倾谈》等二十余种,而且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本所添加的插图在数量、形式和艺术水平上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道格斯的《中国故事集》(Chinese Stories,1893)就添加了61幅插图,勒格朗的《宋国的夫人》[La Matrone du pays de Soung-Les Deux jumelles (contes chinois),1884]附有25幅插图。插图形式在继承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出现了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的内容,为小说创作插图的方式。与此相应,出现了为中国小说绘制插图的西方艺术家,如波森(Poirson)、威廉·帕金森(William Parkinson)、本·泰普林(Ben Taplin)等,且随着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小说的了解逐步加深,小说译本插图被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别样的艺术风格。
相较而言,中国古典戏曲添加插图的时间则相对较晚。就目前已有文献而言,最早添加插图的大抵是儒莲(Stanislas Julien)的《灰阑记》法译本,该译本1832年在伦敦出版,书中附有1幅从中文翻刻而成的插图,比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添加插图的时间晚了近一百年。但因为戏曲案头和舞台闲宜的文体特性,中国古典戏曲所添加的插图又具有诸多创新性。
多元特色:体现在制作、内容、书中位置、作用等方面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西译本插图作为中国小说插图的域外生成,是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的特殊产物,无疑具有融合中西的多元特色。这种多元特色体现在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插图的制作、内容、书中位置、作用等方面。
就插图制作而言,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西译本插图,一方面自觉采用或模仿中国传统木刻版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积极吸纳西方绘画技艺和流行风尚,将透视画法和浮世绘技法融入插图绘制之中,赋予译本插图新奇的西方元素。同时,其又善于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铜版印刷、石印术、照相术等用于插图印制,不仅形成了木刻画、铜版画、石印插图等丰富多样的译本插图,甚至催生出直接以照片充当插图的做法。此外,石印术、照相术等技术,还便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西译本插图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资源,将中国绘画作品插图化,直接挪用中国绘画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西译本的插图。(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