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一群人,让传统戏曲焕新颜
更新时间:2025-07-22 18:09 浏览量:2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淑娅 李艳粉
日前,拥有600个座位的济南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屏息以待——菏泽学院师生打磨一年的《循吏范希正》首演启幕。这部以曹州唯一载入《明史》的清官为原型的莱芜梆子,从剧本到舞美全由学院教师团队独立完成,学生演员以青春之姿演绎历史传奇,传统戏曲韵味碰撞现代创作理念,一幅跨越时空的正义画卷就此铺展。昨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探访了首演背后的匠心故事。
沉浸式视听盛宴,110分钟剧情扣人心弦
日前,济南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剧场内,观众满怀期待,翘首以盼一场文化盛宴——莱芜梆子《循吏范希正》的首演。灯光渐亮,大幕缓缓拉开,一段跨越时空的正义传奇就此展开。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以匠心为笔、以艺术为墨,在这个夜晚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
演出现场,随着剧情推进,演员们完全沉浸于角色之中。范希正的刚正睿智,在抬眸举步间尽显;市井百姓的悲欢离合,于一颦一笑中传递。水袖翻飞似历史风云,念白铿锵如金石掷地,人物的情感与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台下观众的目光始终追随着舞台,心绪随剧情起伏。
更令人惊艳的是舞美与灯光的默契配合。逼真的衙门场景、充满烟火气的街巷市井,让人仿佛置身历史现场。随着剧情跌宕,灯光巧妙变换,忽明忽暗间营造出紧张、悬疑、激昂等多样氛围,紧紧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110分钟的演出里,观众完全沉浸其中,目光追随着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心情随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
当灯光重新亮起,演员们整齐列队鞠躬,台下瞬间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有老者红着眼眶感慨:“看到了戏曲的未来!”有学生激动道:“原来历史剧可以这么好看!”这掌声,是对年轻演员“台下十年功”的认可,更是对作品艺术水准的赞赏。
值得一提的是,《循吏范希正》从剧本创作到舞台编导,从唱腔设计到舞美构思,从人物造型到细节打磨,每一个环节都由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团队独立完成。台上演绎历史的,是一群青春洋溢的在校学生。他们以“00后”的视角诠释古人风骨,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反复雕琢,终让传统戏曲的厚重与现代创作的灵动完美交融,绽放出璀璨的艺术光芒。
用莱芜梆子构建“以戏倡廉”新范式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循吏范希正》极具原创性,是一次将廉洁教育融入研究与教学的探索。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通过地方戏曲,挖掘塑造菏泽当地历史人物,讲述在曹州广为流传的廉吏范希正的故事,让观众倍感亲切、真实。
“这部剧既发挥了菏泽学院地方戏曲的独特优势,又展现了菏泽地方历史文化、廉政文化的丰厚资源,特色鲜明。”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组织员、《循吏范希正》监制冯姝娅说,戏曲艺术综合性、实战性强,通过排练,同学们在基本功、人物塑造、情感把握上都有长足进步,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锻炼,“可以说,一部剧成长了一批人。”
师生在排演中也被剧中人物无私无畏、清正磊落的崇高气节感染。他们走进人物内心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升华了自己,真正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堂”,开展了“行走中的清廉教育”。
在剧本创作阶段,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表演系主任、《循吏范希正》编剧兼策划李美丽深入研究历史资料,挖掘范希正的生平与精神内涵,力求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让故事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富戏剧张力。
在唱腔设计上,充分发挥莱芜梆子的特色,结合剧情与人物情感,精心打磨每一个唱段,让传统戏曲韵味在现代舞台上焕发生机。
舞美设计与人物造型同样精益求精。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戏曲表演系骨干教师董颖婕反复探讨、修改设计方案,力求通过舞台布置与人物装扮,精准呈现故事的时代背景与人物性格。从道具选择到色彩搭配,从服饰到妆容,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心血与智慧。
“创编《循吏范希正》,主要是为了传承非遗艺术,创新校团合作模式,培养青年戏曲人才。本剧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深刻的主题挖掘、精湛的艺术构思和震撼的舞台呈现,让这位明代清官的故事穿越时空,在今天的剧场里引发共鸣。”李美丽说。
她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力。
以青春之力唤醒传统戏曲,打造戏曲传承“菏泽路径”
《循吏范希正》的成功首演并非偶然,是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深耕青年戏曲人才培养的成果。学院以剧目创排为纽带,构建“学演结合、以演促传”的实践体系,让青年学子在角色塑造中触摸历史脉搏,在唱念做打中领悟文化精髓,实现从“看戏人”到“传戏人”的转变,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菏泽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孕育了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等八大古老剧种,是鲁西南文化的“活化石”。但统计显示,当前30岁以下的地方戏曲从业者已不足10%。
在文化潮流快速迭代的今天,如何让非遗戏曲走进青年生活,成为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李梦华带领团队探索的核心。他们以“活态传承”为理念,搭建高校引领的青春传承体系,为戏曲艺术生根发芽开辟出独具特色的“菏泽路径”。
李梦华认为,戏曲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活态延续。它是技艺的接力:山东梆子的高亢激昂、大平调的粗犷豪放,这些独特韵味依赖师徒“口传心授”精准传递,一招一式都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菏泽学院将地方戏曲与廉洁文化结合,创编新剧,用青春化表达激活传统题材,让古老剧种焕发现代生命力。
“我们开发跨界课程,用现代元素解构经典戏曲;打造短视频‘赏戏’栏目,让青年在碎片化时间里感受戏曲魅力;推出微信梨园游戏,在趣味互动中拉近青年与戏曲的距离;创新‘戏曲剧本杀’‘票友演唱会’等青年喜欢的活动形式,引导青年从戏曲‘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李梦华介绍,学校还涌现出一批青年戏曲“新星”,如登上《黄金100秒》《中国梆子大会》等节目的宋德靖,以及在抖音反串演唱吸引4万余青年粉丝的何瑞阳。
作为鲁西南戏曲文化的重要守护者,菏泽学院在地方戏曲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构建“人才培养-学科支撑-传播创新-产教融合”四位一体传承体系,为传统戏曲注入活力:在全省地方高校中率先开设戏曲表演专业,输送128名专业人才;依托省级基地开展研究,提供学术保障;拓展辐射范围,开展进校园等活动;打通产教融合路径,共建培养平台;激活青年参与,创排剧目形成传播链。
青春是戏曲画卷中最亮的底色。戏曲的未来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青年每一次创新尝试中。菏泽学院以“菏泽路径”为地方戏曲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相信,只要以敬畏之心守护戏曲根脉,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时代,古老的梨园定能在青春的沃野里再度繁花似锦、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