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装修巨头跑了,套现5个亿,把麻烦留给了国资
更新时间:2025-03-12 18:42 浏览量:8
广东的装修行业曾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缩影,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剧院、体育馆、写字楼的华丽大堂背后,离不开一群“装修大佬”的操盘。
然而,当房地产行业步入调整周期,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家们,却纷纷上演了一场“金蝉脱壳”的戏码,将公司交给国资,自己揣着钱悄然离场。
过去几年,广东多家知名装修企业的实控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条出路:引入国资。
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纾困的无奈之举,但深究背后,实控人的套现逻辑清晰可见。
以宝鹰股份为例,2020年珠海国资委以10亿元受让实控人股权,这笔钱并未流入公司账户,而是直接进了老板的口袋。
类似的套路在行业内屡见不鲜,建艺集团的老板通过定向增发和股权转让,从国资手中套现6亿元;广田股份破产重整时,深圳国资注资8亿元,但老板分文未得,只留下巨额债务由国资兜底。
老板们赶在企业崩盘前,通过股权交易将风险转嫁给国资,自己则带着真金白银退场。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没破产的老板几乎都赚到了最后一桶金,烂摊子全丢给了国资。”
那富豪们如何做到安全离场,而没有社会舆论呢?
最常见的套路是股权质押,企业实控人将股份抵押给金融机构换取现金,一旦公司股价下跌或债务暴雷,质押的股权被强制平仓,但老板早已套现离场。
洪涛股份的刘年新便是典型,他持有的96.5%股份被质押,即便公司濒临退市,他仍通过平仓提前套现数亿元。
另一种手段是承债式转让,简单来说,接盘方不仅要购买股权,还需承担企业债务。例如,某老板将公司股权转让时,约定由接盘方偿还其个人质押贷款,这相当于“卖房还贷”,债务转移后,老板轻松脱身。
更有甚者,通过破产重整洗牌,企业被申请破产后,国资牵头注资重整,但资金全部用于偿还债务,老板无需承担责任。广田股份的案例中,深圳国资投入8亿元拯救公司,实控人却未掏一分钱。
在广东装修行业,洪涛股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别小看一个装修行业,洪涛可是承接过人民大会堂、华为总部装修的“大堂王”,如今却因连续四年亏损、股价跌破1元而锁定退市。
然而,实控人刘年新的离场操作堪称“资本魔术师”。
2015年起,刘年新带领洪涛股份跨界职业教育和氢能源,斥资数亿元收购教育平台,宣称要打造“职教巨头”。
然而,这些项目最终暴雷,公司商誉减值超10亿元,股价却因概念炒作一度飙升。
在股价高位期,刘年新将手中近97%的股权质押,套现约5亿元,即便公司后来陷入债务危机,他仍通过股权平仓提前锁定收益。
2024年,洪涛股份濒临退市之际,刘年新迅速与多家机构达成股权转让协议。
尽管接盘的赢古能源被曝资金实力存疑,但通过表决权委托,刘年新仍成功将控股权转移。
至此,刘新年虽未直接减持,却通过质押和股权转让实现了变相套现。
面对装修行业的烂摊子,国资为何愿意接手?
答案或许藏在行业特殊性中。
装修企业与地方基建项目深度绑定。
国资接手后,可凭借资源优势承接政府工程,盘活企业存量项目,部分企业仍持有优质资产,例如土地、资质牌照等,国资可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实现“捡漏”。
但更现实的原因是,部分交易中存在隐性利益交换。
一位投行人士透露:“有些老板早年与地方关系密切,国资接盘既是救企业,也是‘还人情’。”
洪涛股份上市14年累计融资28亿元,却亏损超10亿元,最终股价跌至0.5元,散户血本无归。
而刘年新在公开信中声称“未套现一分钱”,却被发现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减持套现逾8亿元。
广东装修行业与国资的“缘分”,恰似一场资本游戏的终章,老板们带着收益退场,国资扛下债务,而普通投资者只能默默吞咽苦果。
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现形,但如何避免下一次狂欢后的狼藉,或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你相信刘新年没有套现一分钱的说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