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点燃红色文化热!沉浸式戏剧《破晓》南海公演

更新时间:2025-07-22 03:26  浏览量:1

7月21日,由南海区文化馆联合里水镇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文体旅游)与北沙村共同创作的沉浸式戏剧《北沙 1946——破晓》在北沙1946《破晓》实景剧场正式公演。这场演出吸引了当地党员代表、学校代表、机关青年代表以及市民群众等众多观众,他们分批走进剧场,全天4场演出,近200名观众仿佛被赋予了新的身份——“沈村村民”,全身心地 “沉浸式” 亲历了 1949 年黎明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公演现场。

史海钩沉 重现峥嵘岁月

“演员表演很有感染力,场景也很有真实感,我真的被感动了!”现场沉浸式观看体验的观众纷纷赞叹。

《破晓》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其背景可追溯至1946年,当时中共党员杜路被派往南海任特派员,致力于发展革命力量,与此同时,广州市工委也派遣党员沈少刚回到家乡南海县沈村开展活动。1949年,中共南三花工委成立。

公演现场。

1949年黎明前,沈村被国民党的“三征”暴政所笼罩,在这艰难的时刻,沈村地下党员沈校长带领少霞、少伟、阿光等人,秘密印刷传单、营救同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唤醒民心。《破晓》深入挖掘北沙本土革命历史,生动地再现了沈村地下党员在1949年黎明前的至暗时刻,于沈村带领群众顽强抗争的光辉事迹。

从观众踏入场馆的那一刻起,他们便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沈村村民”,亲身融入到那段历史之中。当开国大典的国歌响起,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也在曙光中冉冉升起!黎明终于到来,天空也迎来了破晓。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不再是通过书本或屏幕去了解历史,而是亲身去感受、去触摸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使历史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旧舍焕新 铸就地脉丰碑

为让红色故事有更贴合历史氛围的讲述载体,此次公演的场地,前身是已闲置的沈村幼儿园。南海区文化馆与里水镇北沙村深度合作,创新将其改造为“片场式”的红色实景剧场。曾经孩童们嬉笑玩耍的地方,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承载厚重革命历史的时空隧道。

公演现场。

场馆的活化利用,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探索出一条利用闲置空间打造红色文化阵地的新路径,更赋予了这片土地全新的红色教育功能和文旅价值,成为连接历史荣光与时代奋进的独特红色文化地标。

创新演绎 激荡精神共鸣

作为南海区创新打造的沉浸式红色教育标杆项目,《北沙 1946——破晓》在形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观演模式。通过场景重现、角色代入、互动体验等方式,让观众“沉浸式”参与历史,在互动中感悟精神。尘封的史实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变得可触、可感、可共鸣,让红色教育真正实现了入脑入心、触动灵魂。

公演现场。

这不仅仅是一部戏剧,更是一堂生动的 “活教材”,面向广大党员、青少年学生和市民群众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人们在娱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激发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破晓》的光芒,不仅照亮了北沙的过去,更将为前行的道路指引方向。据了解,接下来该剧将在北沙1946《破晓》实景剧场长期接受预约演出,作为红色教育的“活教材”长期上演。

文/南海融媒记者 洪晓诗 通讯员 吴璧庄 陈红

图/南海区文化馆供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