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化疗放疗仍四次登春晚!朱洁静:唯有舞蹈能治愈我
更新时间:2025-07-21 23:47 浏览量:1
当灯光聚焦,朱洁静轻盈跃起,每一寸肌肤都在无声抗议,伤口尚未愈合,她却坚定地舞着。台下观众惊叹于她的优雅,却不知几小时前,她刚刚结束19次放疗的折磨。"跳舞比命重要吗?"记者曾这样问,她毫不犹豫地笑着回答:"是!"这简短的对话,藏着怎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暴风雨?一个舞者,如何在生死边缘坚持舞台,用舞蹈治愈自己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洁静的故事,看她如何穿越黑暗,绽放艺术的光芒。
朱洁静,198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从上海舞蹈学校到上海戏剧学院的历练,让她早早成为中国古典舞界的明星。古典舞,它是一种传承千年的舞蹈形式,融合了民族元素和艺术美感,强调柔美与力量平衡,就像朱洁静在舞台上展现的那样:2020年春晚的《晨光曲》,她如晨曦般轻盈;2021年的《朱鹮》,化身优雅的濒危鸟类;2023年《碇步桥》,再现江南水乡的诗意;2025年《幽兰》,则成了坚韧的兰花象征。
四次登上春晚,每一次都让观众屏息凝神,她的舞姿仿佛有魔力,让人忘记时间流逝。实际上,在娱乐圈这个光鲜背后,她付出了常人难想的代价,无数个日夜的排练,汗水浸透了舞鞋。朱洁静不是一夜成名的明星,而是用三十多年时间,一步步从懵懂少女蜕变为"标杆级"舞者。回想2020年那支《晨光曲》,她在央视舞台上旋转时,台下掌声如雷,可谁又知道,那背后是数百次的跌倒与重来?
然而202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打破了朱洁静的平静生活。她接受了手术,随后不得不面对6次化疗和19次放疗的煎熬。化疗,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通过药物杀灭癌细胞,但副作用极大;放疗则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过程同样痛苦。想象一下,脱发让她青丝成雪,呕吐让她食不下咽,乏力更是如影随形,身体仿佛被掏空,每天醒来都需要鼓起勇气面对镜子。
朱洁静曾说:"正在经历暴风雨。"这不仅是字面意思的疾病折磨,更是心灵的风暴。治疗期间,她常常半夜惊醒,汗湿床单,泪水无声滑落。记得一次化疗后,她躺在病床上,虚弱得连水杯都拿不稳,护士悄悄听到她喃喃自语:还能跳舞吗?那种绝望,让人心碎。可朱洁静没有屈服,她坚持康复训练,用舞蹈动作来对抗病魔。说来也奇,每次她轻轻伸展手臂,哪怕只是简单的地板练习,疼痛如针扎,但眼神却渐渐亮起来,舞蹈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在黑暗里点起一盏灯。
朱洁静在术后次日就瞒着家人,带着未拆线的伤口奔赴北京彩排。2025年1月18日,刚结束最后一次治疗,朱洁静就悄悄离开医院。伤口尚未缝合,线头裸露在外,每走一步都如刀割,但她却登上高铁赶往春晚《幽兰》的排练场。那一幕,如同电影画面:排练室里,灯光昏暗,她咬牙练习旋转动作,突然一个趔趄摔倒在地,血迹渗透纱布,同事惊呼着扶起她。朱洁静却摆摆手,挤出一个微笑:"没事,再来一次。"你知道为什么叫《幽兰》吗?她后来解释,幽兰象征高洁坚韧,正是她当下的写照。
彩排时舞台灯光洒下,朱洁静轻轻舞动,伤口在拉扯中发出刺骨疼痛,可当音乐响起,她的表情瞬间柔和,所有的困顿、悲伤,都在舞步里消散。正如她自己感慨:"再一次回到舞台,光洒到我身上,那些不安通通被舞蹈一点点带走了。"这种坚持不是鲁莽,而是一种信仰。朱洁静明白,唯有舞台能救赎她、治愈她。对比当下娱乐圈的快节奏生活,许多艺人因压力倒下,她却用行动证明:艺术不只是表演,更是生命的锚点。
朱洁静的坚持,源于舞蹈对她的深层治愈力量。在2025年春晚舞台上,她完美演绎《幽兰》,观众只看到美,却不知幕后故事。演出结束后,她回到后台,泪水终于决堤,但不是因为痛,而是喜悦:"那一刻,我相信自己是小小兰花,赋予了我重生力量。"这种情感共鸣,让人动容。几个月后,2025年5月11日,她携经典《朱鹮》重返舞台,拒绝调整动作,忍着剧痛完成每个伸展。实际上,朱洁静的经历在艺术圈并不孤单,想想那些芭蕾舞演员带伤上台,或歌手带病开演唱会,背后反映的是行业现象:娱乐业光鲜亮丽,但从业者常承受巨大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频发。
朱洁静的励志旅程,已经超越了舞蹈本身。从病床到舞台,她用实际行动诠释艺术的力量,四次春晚表演不只是成就,更是生命的高歌。她的故事正在热播纪录片《候场》第一季首集《穿越暴风雨》中深入展现,引发全网共鸣。朱洁静证明了一点:无论风雨多猛烈,心中有爱,就能绽放光芒。
朱洁静的坚持值得敬佩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另外,如果你也曾用热爱战胜困难,不妨说出你的故事,我们一起传递这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