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朱洁静自曝患乳腺癌25次放化疗后带伤重返舞台用生命诠释舞蹈力量

更新时间:2025-07-21 19:30  浏览量:1

一、舞台光芒下的生命战役

2025年1月18日,北京春晚排练厅的聚光灯亮起时,朱洁静的纱布下仍渗着未拆线的伤口。谁也不曾想到,这位在《幽兰》中翩若惊鸿的舞者,12小时前刚完成第25次放化疗——6次化疗与19次放疗的叠加,让她的白细胞值跌至2.1的危险线。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场与死神的较量已持续半年:2024年确诊乳腺癌后,她接受了左乳切除及腋下淋巴清扫手术,术后脱发、呕吐、乏力如影随形,却在治疗间隙偷偷写下37页排练笔记。

当媒体问及为何隐瞒家人时,她眼泛泪光:"怕他们担心,但舞台的召唤比疼痛更强烈。"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在2025年5月达到顶点——术后8个月,她带着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在《朱鹮》中完成"环臂羽冠"等高难度动作,最终摘得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27年来首位以舞剧获奖的艺术家。

二、病痛淬炼下的艺术涅槃

治疗期间的每一次起舞,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2025年春晚《幽兰》排练时,每一个抬手动作都会拉扯手术伤口,化妆师不得不用兰花贴纸掩盖渗血的针眼。导演佟睿睿多次建议删减动作,却被她婉拒:"疼痛是艺术的滋养,它让我更理解'鹮仙'濒临灭绝的脆弱感。"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让她在梅花奖颁奖现场哽咽着说出:"伤疤是我的第三只眼,它让我看见活着跳舞就是老天给的特等奖"。

更令人震撼的是,她将抗癌经历融入表演。在《朱鹮》"博物馆"篇章中,原本轻盈的跳跃被刻意设计成踉跄步态,暗喻物种濒危与生命抗争的双重困境。这种艺术表达引发共鸣,该剧在全国巡演时,观众席常响起压抑的啜泣声。

三、争议背后的生命叩问

朱洁静的故事在感动千万人的同时,也引发深刻讨论。支持者认为她"用舞蹈战胜命运",反对者则质疑"健康让位于艺术"的价值观。医生曾警告她:"继续高强度排练可能引发败血症。"但她选择拔掉留置针奔赴北京,甚至在高烧39℃时吞下退烧药硬撑。这种争议折射出艺术行业的深层矛盾——当"拼命三娘"成为行业标杆,从业者的健康保障该何去何从?

面对质疑,朱洁静在梅花奖论坛上坦言:"我不是鼓励带病工作,而是想证明艺术需要敬畏。"她透露,未来将推动建立舞者健康基金,并计划创作舞剧《生命的重量》,探讨疾病与艺术的关系。

四、生命之光的社会回响

朱洁静的抗癌历程,意外成为乳腺癌防治的生动教材。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科主任裴晓华指出:"她的案例再次证明,早期筛查是关键。40岁以上女性应每年进行钼靶+超声检查,3级以上结节需密切随访。"这与朱洁静的经历形成鲜明对照——若她未在体检中发现异常,后果不堪设想。

她的故事更激发了公众对艺术工作者的关注。美团数据显示,其家乡嘉兴的舞蹈培训报名量激增180%,网友@舞蹈生小林留言:"朱老师让我明白,热爱不是口号,是咬牙坚持的勇气。"这种影响力甚至跨越国界,纽约林肯中心主动邀请《朱鹮》赴美演出,称其"用东方美学诠释生命哲学"。

五、在疼痛中重构生命美学

当朱洁静在梅花奖颁奖典礼上说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台下掌声雷动。这句话背后,是她对生命的重新定义:手术后,她开始学习中医理疗,每天清晨在黄浦江边练习八段锦;创作《朱鹮》时,特意加入"疗伤"舞段,用舒缓的肢体语言表达与疾病的和解。

这种转变在她的最新作品《荒芜与绽放》中尤为明显:舞者们身着带有手术疤痕纹样的舞衣,在破碎的镜面上完成托举动作,象征生命在裂痕中重生。该剧首演时,一位乳腺癌康复者在观众席泣不成声:"原来我们不是独自战斗。"

结语:舞蹈是永不停歇的生命礼赞

从嘉兴弄堂到国际舞台,从癌症病房到梅花奖领奖台,朱洁静用18年舞蹈生涯书写着生命的韧性。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艺术不是对完美的追逐,而是在破碎中依然选择绽放的勇气。正如她在病榻上写下的诗句:"当命运折断翅膀,我愿用骨血作墨,在舞台上重画飞翔。"

这场与死神的较量远未结束,但朱洁静早已用舞姿给出答案: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躲避风雨,而在于在风暴中舞出自己的轨迹。当我们为她的坚韧鼓掌时,更应记住:每一个勇敢活着的灵魂,都是对生命最崇高的致敬。

互动话题:你如何看待艺术追求与生命健康的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点赞前10名将获得朱洁静亲笔签名的《朱鹮》舞剧纪念册!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